安娜贝尔肺相傅之官

时间:2016-9-6来源:饮食治疗 作者:佚名 点击:

安娜贝尔肺相傅之官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有一分叶,各叶又可分为若干肺段。肺上连咽喉,开窍为鼻。在诸脏腑中,肺的解剖位置最高,《素问·病能论》有“肺者,脏之盖也”之说,故称肺为“华盖”。华盖原指古代帝王所乘车子的伞形遮蔽物,在此引伸为肺的位置最高,居于诸脏腑之首。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宜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输精于皮毛,主一身之卫表。肺的经脉下络大肠,与大肠相为表里。肺居胸中,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通于秋气。

肺叶白莹柔嫩,不耐寒热。肺司呼吸而外合皮毛,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因肺能协助“君主之官”的心调理气血运行,故称“相傅之官”。

脏象学说所论述的肺的功能,不但指呼吸系统方面,而且与水液的代谢调理、气血的运行和皮肤和腠理的防御功能等有关。因此,在临床上,呼吸系统的疾病大多从肺论冶;一部分水液代谢、血液循环方面的疾病,外感表证和某些皮肤病,也可采用治肺的方法医治。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特性

1.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与呼吸功能有关,即肺主呼吸之气。即人的肺结构像蜂巢一样有许多空隙,在肺气的作用下,呼吸时就像拉动风箱一样,1呼一吸,吸入清气,呼出浊气,保证了体内外气体交换,并触及人体之气生成,血液运行,津液输布代谢等。通过肺的呼吸功能,从自然界吸入清气,又把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所以,为了保证肺主气司呼吸功能正常,要使肺本身的生理功能正常,还要保持气管、支气管,咽喉等气体进出体内外的气道通畅,这也是保持呼吸正常的重要条件。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理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肺主一身之气这一功能又取决于肺司呼吸的功能及肺气宣发肃降运动。肺气宣降正常,则呼吸均匀调和;吸清呼浊,是人体之气生成和运动调畅的根本条件。

肺主一身之气,特别体现在宗气的生成方面。宗气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与肺从自然界吸人的清气相结合,积于胸中而成,宗气能够贯通气血,完成气体与血液的交换。因此,肺的呼吸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宗气的生成。而宗气通过心脉布散到全身也要靠肺气的协助。所以肺主持一身之气,是通过宗气的生成与布散来完成的。另外,肺主一身之气还体现在对全身的气机具有调节作用。实际上,肺的1呼一吸运动,就是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肺主气的功能正常,气道通畅,呼吸就会正常自若。若肺有了病变,不但影响到呼吸运动,而且也会影响到一身之气的生理功能。例如,肺气不足,则呼吸微弱,气短不能接续,语音低微。若肺气阻塞,则呼吸急促、胸闷、咳嗽、喘息。另外,如果影响到宗气的生成和布散,失去对其他脏腑器官的调节作用,则会出现全身性的气虚表现,如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若肺一旦丧失呼吸功能,则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出,宗气不能生成,人的生命也随之告终。正如陈修园《医学实在易》所说:“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

2.肺主行水,通调水道肺主“通调水道”,出自《黄帝内经》对津液生成输布进程的论述。《素问·经脉别论》日:“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肺主通调水道,即指疏通调畅机体水液运行的通道。肺调理水液代谢的作用称为“肺主行水”“通调水道”。而完成此功能主要依赖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疏通和调理的作用。

肺主宣发,指肺气可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宣散于周身,特别是使布散到体表的津液,通过汗孔,以汗的方式排泄于体外。排泄汗液,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部分。每天每人通过汗液可排出ml左右的水份。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肺的宣发功能正常,则汗液的排泄适度,起到了调理水液代谢的作用。在病态情况下,肺的宣发功能失常,就会引发无汗、水肿、小便不利等病变。

肺“通调水道”,不仅是依托肺气的宣发,将水谷精微宣布全身,调控腠理开合,调理汗液的排泄。还要使肺气肃降,使体内水液运行、排泄的永道保持通畅、流通无阻,是保持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条件。另外,肺气肃降,不但将吸入之清气下纳于肾,而且也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经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因肺气能增进和调理水液代谢,所以有“肺主行水”和“肺为水之上源”之说。如果肺病,通调水道功能消退,就可发生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饮,甚则水泛为肿。对此,临床上多采取宣降肺气,疏通水道以利水的方法医治。

3.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指全身血液均通过全身的血脉而集会于肺,再经过肺的呼吸功能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通过百脉输布到全身。肺与周身百脉和血液有密切关系。此作用后世称为“助心行血”。肺主一身之气,调理全身之气机,而血液的正常运行,亦赖于肺的敷布和调理,故有“血非气不运”之说。

“肺主治节”的由来见《素问》:“肺者,相傅之官,冶节出焉。”这是形象地将肺的生理功能此喻为辅助一国之君主的宰相,而总理内政外务一样,肺协助心君,治理、调理全身的生理功能。肺的治节作用,1是治理、调理肺的呼吸功能;2是治理、调理肺的节律性呼吸运动,使全身气机升降运动调和,使脏腑功能活动有节;3是辅佐心脏,推动和调理血液的运行,完成血与气的交换;4是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治理和调理津液的输布、运行与排泄。因此,肺的治节功能,实际上代表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若肺主冶节的功能失常,则影响到宗气的生成与布散,又因肺气虚衰,影响到血液的正常运行;既可影响到津液的调理与排泄,又可影响到气机的升降运动。

4.肺主宣发与肃降肺脏具有宣发与肃降两种相互调和的生理功能。由于肺居于诸脏腑的最高位置,为华盖,起到的作用,就像“花洒”一样,将卫气、气血、津液等从上到下、由表及里布散、宣发开来。

宣发即有宣通、发散之意。肺主宣发,即肺脏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布散的生理功能。

这类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是通过肺的气化,不断将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二是使气血、津液输布至全身,发挥气血、津液滋养、濡润所有脏腑器官的作用;三是宣发卫气,调理腠理的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通过汗孔排出体外。在病理的情况下,称为肺失宣散,可出现咳嗽、吐痰、喘促、胸闷、呼吸困难、呼气不利和鼻塞、喷嚏和无汗等症状。

肃降即有清肃和下落之意。清肃又包含有清除的意思,即具有使肺内的毒邪与异物清除、排出的作用。肺叶白莹柔嫩,为娇脏,属清虚之器官,肺内不容异物,也不能容有任何水湿痰浊停留。通过肺的清肃功能,使肺脏具有机体自卫功能。而下落是指肺气有向下、通降的生理作用。

肺主肃降作用也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1是通过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吸入自然界清气;2是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转输来的水谷精微下行布散;3是肺叶白莹柔嫩,为娇脏,属清虚之器官,肺内不容异物,肺的肃降作用将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毒邪、水湿痰浊清除排出,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若肺的肃降功能失职,称为“肺失肃降”。则可出现呼吸急促或表浅、胸闷、咳喘、咳痰、咯血等病变。

肺的生理功能正常,依托肺气的宜发和肃降功能相辅相成,在生理情况下,宣降正常,二者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使呼吸保持安稳,肺气升降出入通畅,呼吸调匀。在病理情况下,宜降失常,相互影响,没有正常的宣发,就没有正常的肃隐没有正常的肃降,也就不可能有正常的宣发。如果出现“肺气失宣”“肺失肃降”等病变,则见胸闷、咳嗽、喘息等症状。

5.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与皮毛的相合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肺主气属卫,具有宣发卫气,输津于皮毛等生理功能,从而滋润,温养皮毛,增强皮毛抵抗外邪侵袭的屏障作用;2是皮毛与肺相互配合,通过皮毛汗孔的开合,宣散肺气,调和肺的呼吸作用。

由于肺与皮毛具有相互配合的密切关系,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外邪伤人,常先从皮毛而入,大多先出现肺的病症,如恶寒、发热、鼻塞、咳嗽等症状。若肺气失常,不能宣发卫气,不能输精于皮毛,不但可出现皮毛蕉萃枯槁,多汗或无汗,而且外邪也容易侵人。因此,在医治上,不因外感疾病的卫表证,可从肺治,而且一部分皮肤病也可以用治肺的方法医治。

6.肺开窍于鼻肺主呼吸,鼻是呼吸的通道,肺通过鼻与自然界相通,故称“肺开窍于鼻”。鼻的嗅觉作用,必须依赖于肺气和、呼吸利,嗅觉才能正常。所以《灵枢·脉度》日:“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奥香矣。”在病理上,肺部的疾患,多由口鼻吸受外邪所引发;若风寒犯肺时,肺气不宣,可出现鼻塞流涕,嗅觉失灵等;而肺热引发肺气上逆时,除喘咳气逆外,又多见鼻翼煽动等。在冶疗上,鼻塞流涕,嗅觉失常等疾病,又多用辛散宣肺之法。

7.肺在,志为悲志,是指人的情志精神活动。以5志分属五脏来讲,肺之志表现为忧(悲)的情志。忧,愁苦忧愁;悲,伤感悲痛。忧愁和悲伤,均属不良性刺激的情绪反应,它可以不断地消耗人体之气,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8.肺在液为涕滞,指鼻涕,由鼻黏腰分泌,有润泽鼻窍的功能。鼻涕是肺津上注于鼻所化,与肺的功能密切相干。正常情况下,肺的功能正常,鼻为肺窍,则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肺被邪气所袭,鼻涕的分泌和质地就可产生异常。若肺寒,则鼻流清涕,肺热,则涝黄浊;肺燥,则鼻干、鼻衄。

9.肺与秋气相互通应依照中医五行学说,肺在五行属金,金为秋季之主气,故肺与秋气相互通应。根据“天人相应”理论,肺气旺于秋,肺病在秋季,得到秋季凉润之气的滋助,可以好转,病人感到舒适。但如果秋季气候过于燥烈,又容易损伤肺气,耗伤肺之阴津,产生干咳少痰,皮肤干燥,鼻咽干燥等病证.所以,在秋季,人们应当多食一些滋润生津的食品,如梨,百合,山药等,以滋养肺津,润养肺气。

(2)肺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1.肺与大肺相为表里肺与大肠的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另外,肺气“通调水道”与“大肠主津”,在水液代谢方面有一定的联系,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若肺气肃降正常,则大肠传导如常,大便通畅;若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达,则大便秘结;反之,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也可影响肺气不利而咳喘。因此,肺部痰热壅盛,有时可用通肠泻下的方法,以到达泻肺热、下痰壅的目的;某些便秘,也可采用一些宣肺、肃肺的药物作为辅助医治。

2.肺主气,心主血肺与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与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上。全身经脉中的血液,必须朝会于肺,通过肺气的化合与宣发,才能滋润脏腑,输精于皮毛。而积于胸中的宗气,又贯心脉而行呼吸。肺主气,心主血,血的运行赖气之推动,而气之输布亦赖于血的运载,二者结合,才能敷布到全身,二者密不可分,故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等说法。可见肺与心在生理上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因此,如果肺气阻塞,可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而致血脉运行不利,乃至血脉瘀滞,出现心悸、胸闷、唇舌青紫等症;若心气不足,血脉运行不顺畅,也会影响肺气的宣降功能而出现胸闷,咳喘等症。

3.脾为生痰之源,肺由贮痰之器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津液的输布方面。由于肺主气,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气受水谷之气的资生,而水谷之气,也赖肺气为之输布,其水液的运化,亦需肺气的通调。脾主运化津液,肺主通调水道,人体的津液由脾上输于肺,再通过肺的宣散与肃降而布散至全身及下输膀胱。如果脾失健运,则水液凝聚,就会水湿停留,聚结成痰,乃至聚水而为肿,犯肺而为喘,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临床上医治疫饮咳嗽,常以健脾燥湿与肃肺化痰同用,就是根据这个理论。另外,若脾气衰弱,可致肺气亦虚而出现疲乏无力,少气懒言等证;影响肺气的宣降而见咳嗽、痰多;若肺失通调而致水湿困脾,则可见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4.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司呼吸而主一身之气,但肺气必须与肾脏的精气相结合,才能化生人体的真气,故称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因此,呼吸虽为肺的功能,但亦与肾气有关。只有肾气充足,才能收敛摄纳呼吸之气,而为一身之用。这类作用称为“肾主纳气”。如果肾的精气不足,就会产生吸气不足,而见气短、胸闷、咳嗽,动辄气急等症。这类现象,称为“肾不纳气”,气不归根。正如《千金要方》所说:“肾病……其气衰弱,呼吸少气。”它的医治,也必须用补肾纳气的方法,才能取得效果。

1店:燕山路新街西头路北第一家

-

2店:安桥公寓A写字楼第四个门头

-









































白癜风可以治愈
北京中科华北中医医院


转载注明  http://www.pbemw.com/yszl/888.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肺肿病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