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胃病学脾胃病的病因病机
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于一炉,以阴阳定性,三焦定位,以寒热温凉调阴阳之气,以升降浮沉复三焦气化。对脾胃生理、病理与诊法、治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并附秘方、验方60余首,以飧读者。
中篇脾胃病病理学
第一章脾胃病病因学
一、感受外邪
1.外感六淫:外感六淫之邪,皆可损伤脾胃。风寒湿三邪为阴邪,为病每合太阴脾家,多《伤寒论》直中太阴之证。暑燥火三邪为阳邪,为病每合阳明胃家,多《伤寒论》之阳明病。由于暑邪兼有湿热二性,为病每多两伤脾胃。同时,六气伤人,必随人身之气而化。故脾虚感邪则易寒化而归太阴,胃实感邪则易热化而合阳明,故曰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2.外感疫疠:疫疠之邪,每从口鼻而入,内归脾胃,发为憎寒壮热,身痛如被杖,苔白厚如积粉,或暴痢下血,或挥霍撩乱。
二、内伤七情
内伤七情,资助心火,火旺则乘于土位,脾胃乃伤。或因七情伤心,扰胃神,胃神浮越,脾胃阴阳失衡而病。或七情伤肝,肝气郁结则木不疏土,肝升太过则木来克土。七情之中,尤以忧思怒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忧伤肺,肺无宣发之机则清阳不升;肃降不行则浊明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怒伤肝,木旺克土则升降逆乱;木旺生火则土燥水枯,脾阴胃液不足。思则气结,废寝而忘食,多痞满纳呆,不思饮食。另外恐伤肾,则二便不收。
三、饮食劳逸
1.伤于饮食
饮食所伤,有伤饮伤食不同。
(1)伤饮:伤饮则三焦水道不利而心下痞满、肠中水鸣、呕吐清涎,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2)伤食:伤食有三。
①饥饱失宜而纳运失司。
②饮食不洁而外邪入中,或诸虫内生。
③饮食偏嗜,如嗜辛、甘、咸,或喜肥甘厚味酒酪,均助生湿热,耗伤气阴而脾胃乃伤。
2.劳逸过度
劳逸过度有过劳、过逸不同。
(1)过劳:有劳力、劳心、劳房之分。
①劳力:劳力伤气,脾胃乃诸气之根,气耗则脾胃乃伤。
②劳心:思则气结,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气结则脾胃升降不行而纳运失司。
③劳房:劳房则伤肾,先天枯竭,久之后天亦乏。
(2)过逸:过逸则气机不行,元气不升,脾胃乃伤。
《脾胃论》云:“脾胃之病,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
四、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元气虚弱,脾胃失于先天之养而病。
五、久病误治
1.久病:久病虚损之人,损自上而下者,一损损于肺,二损损于心,三损损于胃;损自下而上者,一损损于肾,二损损于肝,三损损于脾,故久病皆传脾胃。
2.误治:凡药三分毒,倘医者不知顾护胃气,脾胃之病,其因于误治者亦多。
第二章脾胃病病机学
太阴阳明之性,不外阴阳虚实、升降纳运、润燥气血而已;阴阳、润燥、气血,皆水火之别称,且升则运化,降则受纳,故升降失常而致纳运失司、病邪留聚,日久则生化乏源而传五脏六腑、肢节形骸而百病由生是脾胃病的基本病机。
第一节升降失司脾胃自病
一、升降失司
(一)太阴不升,清阳下陷
1.热中
脾胃虚弱,阳气不足(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阴气有余(浊阴不降)。清阳不得上升于天(心肺),反下注于地(肝肾,谷气下流,变生湿浊),扰动相火(藏于肾而寄于肝,其上系于心);或因劳役动作,肾间阴火沸腾;或因七情妄动,资助心火,火旺则乘于土位。《脾胃论》曰:“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者,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土虚气陷、火乘湿胜为内伤热中证的基本病机,气火失调、水火失司为其主要病理变化。《经》云:“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少火生气,壮火散气。”心主火,土主气,土虚则木旺,木旺则生火,壮火则食气而为内伤热中之证。
2.寒中
土虚日久,则子(土)盗母(火)气,所谓气食少火而为土虚火衰水泛寒中之证。
3.下行极而上
此物极必反之证。太阴气虚下陷,陷极反升,症见呕吐、呃逆、反胃,多为胃气衰败之征,治当九分升提,一分沉降,正所谓治脾当九升一降。
(二)阳明不降浊阴上泛
1.浊阴不降
阳明胃与大肠均以通降为顺。阳明寒中热中皆可致腑气不降而呕吐、噎膈、嗳气、反酸、痞满、便秘等。
2.上行极而下
此亦物极必反之证。阳明腑气不降,升极反降而见泻痢腹痛,或下利清水,或利下完谷,当通因通用,宜下之证。
(三)升降逆乱清浊相干
太阴不升,则清阳不升;阳明不降,则浊阴不降;清浊相干,命曰乱气。《灵枢·五乱》篇曰:“黄帝曰:何谓相顺?岐伯曰:……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黄帝曰:何谓逆而乱?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俛。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灵枢·阴阳清浊》篇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太阴肺脾主气,故曰受气者清,清者注阴;阳明胃与大肠主谷,故曰受谷者浊,浊者注阳。胃气降则水谷(浊气)由咽入胃,胃泌糟粕,下注大肠,化精微,转输于脾,脾气升则水谷精微(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散精于肺,肺气宣则上焦开发,宣五谷味,薰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其清而浊者下输膀胱。若上焦太阴肺气不宣、中焦太阴脾气不升则清阳不升,中焦阳明胃气不降,下焦阳明大肠腑气不通则浊阴不降。升降逆乱而清浊相干是乱气病的基本病机。呕吐下利、咽肿噎膈、口苦口腻、二便不利或伴心烦心悸、咳嗽喘呼、厥逆昏仆、目眩耳聋、失眠健忘、神昏谵语是乱气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二、纳运失司病邪留聚
(一)纳运失司
降则受纳传导,升则运化升清,升降不行而纳运失司,日久气、血、痰、火、湿、食等病邪停聚;内生诸邪又可困扰脾胃,阻遏升降而纳运失司,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故导致脾胃纳运失司的原因有二:一为升降不行,二为病邪困扰,二者互为因果。诸邪之困扰脾胃者,以湿热为甚。因脾喜燥恶湿,湿性缠绵粘滞,困扰于脾,则水谷不运;胃喜润恶燥,热困于胃,则善饥不纳;湿与热合,热得湿则郁遏不解,湿得热则蒸腾莫制,脾胃两伤,则不饥不食。
(二)病邪留聚
1.饮食积滞(谷道)
脾胃虚弱则升降不行、纳运失司而饮食积滞;食积一成,则又困扰脾胃,阻遏升降。罗东逸说:“食填太阴,则抑阻少阳之火,碍其升机;食填胃口,则抑阻膻中之气,碍其降路。”食积的特征为嗳腐吞酸、泻下完谷、臭如败卵,法当消导;日久化热生燥而成阳明腑实,法当攻下。
2.痰饮水湿停聚(水道)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上焦肺为水之上源,中焦脾主运化水液,下焦肾蒸腾气化,大肠——膀胱主水液之所出。水之制在脾,脾胃虚弱则三焦水道不利而痰饮水湿停聚,困扰脾胃。
3.气血水火逆乱(气道)
(1)水亏:此即脾胃阴虚之证。水源不足,则火乘土位,耗竭脾阴胃液而津伤水枯。
(2)火炽:多食积化火或湿郁化火或气滞化火或阴虚火旺。
(3)气滞: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脾胃虚弱,升降不行,一身气机皆滞。
(4)血瘀:气滞则血瘀,气虚推动无力而血亦凝滞,症见少腹疼痛,大便色黑而小便自利。
三、胃神浮越
脾胃藏神,以运阴阳,阴(脾阴胃阴)阳(脾阳胃阳)调和,则水谷纳化。若胃神浮越,则脾胃阴阳失和,水谷纳运失司,气机升降不行而生口感异常、梅核气、胃痛、厌食、痛泻等症,多因情志而作。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白癜风医院长春哪家好- 上一篇文章: 预防肺结核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
- 下一篇文章: 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