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节
最好的风景永远在路上
射频消融的原理
应用频率30mHz(通常在kHz-kHz之间)的交变高频电流使肿瘤组织内离子发生高速震荡,互相摩擦,将射频能转化为热能,局部温度达到60oC-oC时,肿瘤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凝固性坏死程度有赖于达到的温度和持续时间,影响因素包括热量传导与循环血液及细胞外液间的热对流。
肺部肿瘤射频消融的特点
由于肺存在自主呼吸运动;肺属于含气器官、同时肺组织血运丰富,存在热沉降效应和阻抗高等特点;含气肺组织包绕肿瘤,存在烤箱效应;消融后肿瘤周围存在磨玻璃样阴影改变,与肿瘤实际凝固性坏死区不一致。导致了肺部肿瘤射频消融具有穿刺定位困难、局部进展率高、疗效评价特殊和操作并发症多等特点。
射频消融的适应症
治愈性消融:
1原发性肺癌:I期周围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最大径≤3cm,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合并心肺功能差、高龄或拒绝手术的患者。包括多原发肺癌(MPLC)。
2肺转移瘤:原发灶得到有效控制者,同时单侧肺部转移瘤总数≤3个,双侧肺转移瘤总数≤5个,肿瘤最大径≤3cm。
姑息性消融:
1原发性肺癌:肿瘤最大径3cm,进行多点或多次治疗,或联合其他治疗方法。(1)原发性肺癌术后肺内孤立性复发。(2)周围型NSCLC放化疗或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后肺部肿瘤进展或者复发。
(3)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经过放化疗以后肿瘤进展或者复发。
(4)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周围型肺癌在胸膜活检固定术后。肿瘤侵犯肋骨或胸椎椎体引起的难治性疼痛,对肿瘤局部骨侵犯处进行消融,可达到止痛效果。
2肺转移瘤:数量和大小超过治愈性消融标准者。
射频消融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
有严重出血倾向、血小板50×/L和不能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者(凝血酶原时间18s,凝血酶原活动度40%)。抗凝治疗和/或抗血小板药物在消融前停用未超过5d-7d。
相对禁忌证
有广泛肺外转移者,预期生存3个月。有严重合并症、感染期、免疫功能低下、肾功能不全者。
心脏起搏器植入、金属物植入者。
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
ECOG)体力状态评分3分。
术前准备
制定计划:确定体位和穿刺通路。
仪器设备:CT、射频消融治疗仪、射频电极、胸穿或胸腔闭式引流包、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抢救车等相关设备。
药品准备:准备用于麻醉、镇痛、镇咳、止血、扩冠、降压等药物。
患者准备①患者及家属(被委托人)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术前4h禁食水;③必要时备皮;④常规建立静脉通道;⑤必要时术前口服镇咳剂;⑥术前教育。
操作步骤
体位:体位选择的原则是患者易于固定和相对舒适、并兼顾穿刺通路。
监测生命体征。
消毒与麻醉碘酒、酒精消毒,铺无菌巾;穿刺点处用1%-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直至胸膜。
定位与穿刺:每次CT扫描的范围包括靶肿瘤即可。将射频电极在CT引导下通过穿刺点刺入靶肿瘤。通过CT影像确认射频电极处于预定位置后,进行消融。为确保完全消融靶肿瘤,在安全的前提下,射频电极的覆盖范围应包括靶肿瘤及瘤周0.5cm-1.0cm肺组织,即所谓的“消融区”。
消融:
小肿瘤:直径≤3cm者,可以单次射频消融。
中肿瘤:直径3cm-5cm的肿瘤,单次多点射频消融。
大肿瘤:直径5cm的肿瘤,单次多点射频消融治疗,必要时辅助放疗或再次射频消融治疗。
特殊部位肿瘤:如邻近心脏大血管、气管支气管、食管、膈肌和胸膜顶病灶,建议使用单电极,穿刺方向尽可能与重要结构平行,并保证距离在0.5cm以上。
术后扫描:立即进行再次CT全胸腔扫描,评价技术是否成功(肿瘤是否按照消融程序完成治疗和覆盖完全),同时观察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处理:术后平卧2h-4h,并监测生命体征。24h-48h后拍胸片或CT扫描,观察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如无症状性气胸或胸腔积液)。
并发症及处理
按照发生时间分为:
即刻并发症(射频消融后≤24h)
围手术期并发症(射频消融后24h-30d)
迟发并发症(射频消融后30d)。
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的并发症分两种:穿刺相关并发症(如肺内出血、血胸、气胸、心包填塞、空气栓塞等)
消融相关并发症(如胸痛、胸膜反应、咳嗽、皮肤灼伤等)。
1.疼痛
0级,没有疼痛;
1级,轻度疼痛,不影响功能;
2级,中度疼痛,需要止痛药,干扰功能但不干扰日常活动;
3级,严重疼痛,需要止痛药,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
4级,伤残性疼痛。
术中疼痛
原因:可能是热传导刺激胸膜神经所致。Okuma等研究认为,疼痛的发生与病变距离胸壁在1cm以内显著相关。
治疗:如果疼痛剧烈,需要对胸膜彻底麻醉;或者需要镇痛剂,甚至清醒镇静麻醉;或者降低靶温度到70oC,几分钟后,再逐渐升高到靶温度;或者通过三维重建CT图像,观察有无电极针接近胸膜,可以旋转电极针,再消融;或者向胸腔内推电极针,使脏层胸膜离开壁层胸膜,即造成人工气胸。
术后疼痛:一般为1级-2级疼痛,可持续数天,也有人持续1周-2周,一般无需特别处理,很少出现中度以上的疼痛,可以用非甾体类药物止痛。
2消融后综合征
发生率为6.6%-22.2%(18%)。是一过性自限性综合征,表现为低热及其他不适等。
(1)原因:肿瘤坏死吸收,其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取决于产生坏死的体积以及病人的总体情况,大部分患者症状持续2d-7d,消融肿瘤体积较大者则持续2周-3周。
(2)治疗:大多数一过性自限性症状,对症支持即可。少数患者需要给予非甾体类药物,必要时可以适量短时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3气胸
发生率为5%-63%。
0级,没有气胸;
1级,不需要干预;
2级,需要放置胸腔闭式引流;
3级,需要胸膜固定或手术治疗;
4级,威胁生命。
Nour-Eldin等根据压缩的肺表面到胸膜的距离分为少量气胸(≤2cm)、中量气胸(2cm-4cm)和大量气胸(4cm)。
术中气胸
(1)原因:总之气胸的发生率与高龄、合并肺气肿、多次进针、粗针、病变深、穿刺经验有关。上叶肺肿瘤射频消融时,由于肺泡胸膜压力梯度高,气胸的发生率较高。
(2)治疗:少量气胸可不予处置,中等至大量气胸可胸穿抽气或放置胸腔闭式引流装置。气胸发生后,是否终止还是继续射频电极的定位操作,取决于抽气后气胸是否有改善、射频电极能否准确定位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等。如果经过处理后气胸量减少、患者没有症状,射频电极可以准确定位,建议继续操作;否则可能需要放置胸腔闭式引流,待气胸好转、患者症状改善后再操作。如果患者经过胸腔闭式引流仍然有气体漏出,可以持续负压吸引、行胸膜固定术、气管镜下注入硬化剂、气管内置入阀门等。
(3)预防:一般来说,穿刺针:①通过叶间裂,气胸的发生率增加3倍;②通过肺大疱;③与胸膜成斜面时气胸的发生率高。为减少气胸的发生,关键在于穿刺技术要熟练,进针速度快和穿刺准确避免多次穿刺十分重要。拔出射频电极针后患者取穿刺侧在下卧位,吸氧可降低气胸发生率。
迟发性气胸:
发生率约10%。一般认为消融后72h发生的气胸称为迟发性气胸,处理同前。有研究者[53]提出无同侧肺部手术史、病灶深在和射频消融后靶肿瘤的GGO紧邻胸膜是发生迟发性气胸或复发性气胸的高危因素。针道消融后胸膜周围组织干燥,不利于弹性回缩封闭针孔,可能发生支气管胸膜瘘,甚至发展成张力性气胸,需要特别白癜风最先进治疗方法北京治疗白癜风总共多少钱
- 上一篇文章: 肺癌的诊断综合介入治疗穿刺活检肿
- 下一篇文章: 中医可以治疗肺癌吗肿瘤专家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