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心脑梗糖尿病肺心病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时间:2018-5-3来源:预防治疗 作者:佚名 点击:

高血压心脑梗糖尿病肺心病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本人12年前患高血压和重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后,自学中医,边学边治。在此之前,我头部就患有严重的慢性毛囊炎。当时请教了无数的中医老师,都认为我是阴虚火旺湿热内蕴。于是在大量使用滋阴清热利湿方药的同时进行随证加减,起初疗效比较明显,精神状态和三多一少症状有较大改善。后来经过两年半的精心用药和饮食运动休息情绪等各方面的配合,肝肾功能及多项指标恢复正常,多数症状消除。但是,血糖血压仍然波动较大,糖尿病足(右脚两脚趾发青)和周围神经病变(两小腿肌肉不停的抖动且频繁抽筋)仅仅略有缓解。从舌脉象和一些症状表现看,”湿气”仍然很重。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我抱着试探的态度,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找了几位西医朋友,在用中药的同时服用了大量的营养神经方面的进口药。大约用了半年多时间,费用花了好几万,并发症仍然不见好转。在这种情况下,我在认真分析总结了各方面的情况后认为,要想彻底治愈,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湿气”就成为我所研究的重点。由于我是半路出家,没有系统的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经典著作,好多东西都是一知半解,在先前的治疗过程中一般都是就事论事。于是,我便从痰饮水湿方面着手,大量的学习翻阅中医资料和经典著作,重点是有关痰饮水湿方面的内容。在学习《金匮要略》时,我在电脑上反复收看王雪华老师的讲座视频,她讲到清代的徐灵胎告诫后学者说“如果能通金匮之理,天下无难治之症”(第一册7页)时,使我信心倍增。为了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我又在网上购买了她的文字版《金匮讲稿》。她讲授有关湿病证治的内容时我分析与自己的病证好像没有什么共性,但是在讲授《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的留饮和伏饮及“浊物”时,引发了我的兴趣。我联系到自己的身体情况,结合以前所学生物学中血液循环和细胞代谢运行受阻所致高血压心脑梗糖尿病方面的知识,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王雪华老师讲《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时强调,张仲景当时是没有“痰”这个概念的,他讲体内有浊物为病因,称其为”澹“,有型可唾出者称之为“唾浊”或“浊唾”。这个“痰”字是后来整理完善的过程中别人为使用理解方便而改用的。这个“浊物”和“唾浊”或”浊唾”很好理解,那么这个“澹”是什么东西,怎么解释,我查阅词典字典,“澹”字在这里的意思是“水液迂缓波动的样子”。也就是说,我们的体液中有了多余的浊物,造成体液迂缓波动,不能正常顺利的运行。这个体液既包括我们血脉中的血液,也包括分布于全身各个脏腑器官组织内的水液,即现代生物学所讲的细胞液和细胞间组织液。后人在使用“痰”的概念后,又把由肺部产生且能咳出来的浊物(唾浊)称之为有形之痰,其它脏腑组织器官产生的浊物称之为无形之痰。特别是在讲到留饮和伏饮的时候,对于留饮和伏饮的特性特点,在《金匮讲稿》第三册(版)72页中,王雪华老师归纳如下:1,命名——四饮,留饮,伏饮,微饮,肺饮----共性:留饮部位较深,病程较长,病势较重,一般药物难以攻除。留饮——指饮邪留而不去,分属于四饮中。伏饮——指饮邪潜伏不出,属于支饮的一个类型。微饮——指狭义痰饮指轻证。肺饮——支饮的轻证。2,病理性产物。3,致病因素。通过学习,我理解这些留饮和伏饮就是后来的医者所说的无形之痰。这就使我把以前学习到的中医知识和生物学知识联系到了一起。我认为,简单的理解,血脉里面血管壁上沉积下来的血垢(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就是属于留饮的范畴,血液里面和细胞液细胞间组织液中不能正常代谢出去而多余的浊物就是属于伏饮的范畴。进一步的学习后,我发现自己原来是没有把“湿”和“饮(无形之痰)的关系”搞清楚,且简单的混为一谈。“湿”它是单从的湿气或水湿,是不能正常散发或代谢出去的以气态或液态滞留在体内的单从的“水”。那么”饮邪”则是沉积在代谢通道管壁上的浊物(留饮)和潜伏在液态湿(氺液)中的浊物。伏饮的存在和增加,使氺液浓度增大,从而也使液态湿相应增多。而“水湿”过重运行不畅,留饮和伏饮的分解代谢势必也受到影响。现在就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大多数的慢性病即内伤病患者的病因主要就是以留饮和伏饮为主的饮邪,部分从现象上看湿气较重的患者也是“饮邪”和湿邪同时存在,而且“此湿非彼湿”,不祛饮邪,单从的利湿很难凑效。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便改变思路,重新学习研究清除饮邪的方药。对于这类疾病,张仲景当时就指出,其属于尊荣人所得,一般药物很难攻除。同时,也没有找到其有针对性的方药。当时,我在自学的同时,除了拜访当地的中医老师外,还到外地请教一些专门研究心脑血管糖尿病方面的专家教授。在此期间,我也发现一些特殊炮制的中药材,精心组方,反复试用。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用了半年多的时间,终于将自己所有问题彻底解决了。接下来,我边学习边总结,又彻底治愈了我母亲的肺心病和姐姐的重症高血压及心梗。这时候好多亲友找上门来请我治疗相关疾病,从此我开始了临床应用研究。通过几年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我基本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我认为现代流行的“四高”及其它慢性代谢性疾病大多数属于中华医圣张仲景当时所说的“留饮和伏饮”范畴。凡是由于血粘度过高,血管壁内膜增厚(血垢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高血压和心梗脑梗肺动脉栓塞等由血脉系统瘀阻引起的疾病,主要是由于饮邪留而不去所致,属于留饮证。也就是说在血液流动过程中滞留下来的的一些浊物使血管变窄造成了瘀阻。而在血液和血脉以外潜伏于细胞和细胞间组织液中的浊物既不能被分解合成进行利用又无法代谢出去,便形成了伏饮。伏饮是造成现代内分泌紊乱和一些肿瘤以及慢性代谢性疾病的罪魁祸首。(包括糖尿病,甲亢,肝硬化,肺心病及过敏性疾病和一些肿瘤,其实大多数慢性病属于这个范畴)。留饮和伏饮中既有小肠吸收而未被利用的营养物质,也有未能及时排出去的代谢产物。它们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气血亏虚或气滞,造成代谢无力运行,导致浊物滞留或潜伏。二是小肠吸收了某些过多的物质,不能被及时的利用和排出所致。说彻底,主要是现代人营养严重失衡和情绪心态失控及起居无常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这类患者大多数在诊断过程中都有明显的湿象和虚症,而我们以常用的利湿法解决几乎无效,所以,我认为此湿非彼湿,其实它就是留而不去伏而不出的饮邪,即留饮和伏饮。而虚症病人往往是虚不受补,在饮邪和湿邪未清除之前由于代谢运行不畅,还不能急于进补,这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分步骤进行。

在治疗过程中,首先,必须坚持因人而异,辨证论治的原则,切忌一概而论。根据八纲三焦辨证情况,按照调气机,通三焦,去饮邪的步骤,采取补不足损有余办法随证综合解决脏腑阴阳气血方面的问题。在方药上,我是采取长期服用以去饮邪为主的基础方药配合随证加减的中成药进行治疗。使用中成药一方面是价格便宜,减少病人的费用,二是简单方便,同时还能规避药材品质方面的问题。基础方药分为两类,一类是溶斑去浊清瘀丸1号,适用于虚寒体质:按天量计算(下同),黄芪克,川芎克,特制淡豆豉克,红曲米克,淡豆豉克,特高温无氧煅牡蛎龙骨珍珠母60——克,甘草50克。第二类是溶斑去浊清淤丸2号,适用于阴虚火旺等热证者:党参克,川芎克,特制淡豆豉克,红曲米克,淡豆豉克,特高温无氧煅牡蛎龙骨珍珠母60——克,牛膝50克,肉桂20克,葛根克。

注意事项:1,以上药材粉碎搅拌均匀后制成水丸,在加工制作和服用过程中温度不得高于50度,否则无效。2,此方的成分和剂量经本人反复试验,在目前来看,基本达到“简.便.廉.验”的要求。3,方中“特制淡豆豉”为武汉红桃K药业集团彼尔生物医药公司利用特定产地原料模拟人体内环境反复发酵进行特殊炮制的淡豆豉,其商品名为“富硒花栓豆”,经与同类产品试验比较,疗效最好。(可与医院专供的粉剂,价格便宜)。4,方中”特高温无氧煅牡蛎龙骨珍珠母”,可自行利用2度以上真空煅烧炉煅烧或委托加工。使用剂量根据煅烧产品质量和患者情况而定。5,用法用量:一般情况每次10克,每日2次。足量白开水送服。不得于50度以上烘烤或热水冲泡。患者体质特虚者开始可减量,然后递加;体质较好者,为见效快缩短疗程,可逐步加量,但最多一天不得超过30克。一般一个疗程为天。6,此方以清除体内留饮伏饮为主,有溶斑化浊活血化瘀益气行气滋阴平肝熄风之功效,其中特殊炮制的药材是其他传统中药材无法替代的。根据患者情况两方可交替使用,但不懂辨证者禁用此方。此类患者往往病程较长,病情较重,体质虚弱,所以不得急于求成,必须缓缓图治。7,服药期间,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出汗或肢体疼痛加重等瞑眩反应,一般多喝水即可缓减。反应较重者,可减量或停服几天,待症状缓减后继续服用。8,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在开始服药期间降压降糖西药(包括胰岛素)暂不停服,随时观测血压血糖变化情况,当血压血糖降至正常值时,酌情递减西药(包括胰岛素),直至停服停用。9,坚持神医扁鹊(秦越人)的六不治。10,患者必须要有信心,在饮食运动休息情绪方面必须配合坚持,否则疗效大打折扣。某个脏器功能衰竭者只能缓减症状,治愈无望。11,只要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坚持配合,初发病者1——2个疗程即可痊愈,重症患者因情而定,一般3——5个疗程痊愈,若能在道观寺庙环境生活治疗,疗程可缩短一半(治愈后可适当放宽),总有效率95%,治愈率75以上。

用药禁忌:较重的肾病患者,急性出血症,术后三个月内,严重的哮喘病,尿酸过高者忌服。

关于常用配合中成药的经验:1,肝肾阴虚火旺者服知柏地黄丸,中焦湿热便秘加三黄片或黄连清胃丸,胃阴虚加服麻仁丸。2,肝经湿热者服龙胆泻肝丸,湿热下注者加二妙丸,便秘加三黄片,减轻后用舒肝健胃丸。胆热加消炎利胆片。3,肝有虚热服杞菊地黄丸,阴血不足服归芍地黄丸。4,肝气不舒服柴胡舒肝丸,胸憋闷加开胸顺气丸,胃气不降加木香顺气丸。肝郁者服用解郁舒肝丸。5,肺阴虚者服养阴清肺丸,痰湿轻者服橘红化痰丸,重者加服二陈汤,九味羌活丸。6,署热服藿香正气丸,肠胃署热六合定中丸。7心阴虚服柏子养心丸或天王补心丸,阴虚口渴服麦味地黄丸。8,更年期妇女可加服加味逍遥丸或大枣甘麦汤。9,风寒犯肺者服参桂再造丸,风寒重者追风透骨丸。10,中气不足服补中益气丸。11,脾肾虚寒服金贵肾气丸加人参归脾丸。12,上火下寒轻者服桂附地黄丸,上火重症者酌情搭配清肺抑火片或牛黄上清丸等清热药,中焦热者加三黄片。13,胃寒者服用香砂养胃丸。14,寒痰湿较重者服用九味羌活丸加桂附地黄丸或金贵肾气丸。15,脾肾两虚轻者服用脾肾两助丸。16,肾阳虚无火者服用金贵肾气丸或右归丸。17,脾肺虚者服用参苓白术散。18,脾肾两虚的肺心病患者可以加服用老年咳喘片和补金片。

以上是本人十几年来学习研究治疗自身疾病的认识.切身体会和近几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愿与各位老师同修们共同学习研究探索,请指正!本人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诊断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儿最好


转载注明  http://www.pbemw.com/yfzl/9346.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肺肿病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