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预防治疗 > 莱姆病

莱姆病

时间:2016-11-21来源:预防治疗 作者:佚名 点击:

埃立克体病是埃立克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新发现传染病,由蜱叮咬传播,主要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蜱是主要传播媒介。感染动物广泛,包括人和犬、马、牛、羊、鹿和小型啮齿类动物。

埃立克体病的症状和体征:埃立克体病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取决于埃里克体的种类及狗狗的免疫系统强弱,潜伏期7~21日。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周期性发热,呕吐,黏液性、脓性鼻汁,眼有分泌物,约有30%~50%病例发生鼻出血,呼出恶臭气味,进行性消瘦,腹部触诊可摸到脾肿大。有的病例可见到可视黏膜苍白或黄染,出现贫血和出血,也有的在腹下部、腹股沟部出现红斑脓疱性疹、四肢浮肿或皮肤糜烂灶。也会出现过敏、惊厥、麻痹等脑炎病状,以及胃肠炎(如血(黑)便),异常出血(例如,流鼻血,皮下出血——看起来像挫伤小斑点或斑纹)、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疼痛和僵硬(由于关节炎和肌肉疼痛)、咳嗽、神经系统症状(例如,共济失调,抑郁症,神经麻痹,等),大部分急性病例在1~2周后症状逐渐消失转为慢性,约持续1~4个月后又会复发。仔幼犬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比成年犬高。

[流行病学]本病是以热带、亚热带地区为主的全球性疾病。在我国,自年在云南犬与人群中证实以来,已先后在广东、广西、福建、新疆、内蒙古、大兴安岭等地区出现,范围广泛应引起重视。犬科动物均易感,犬的易感性高。我国南方地区病的发生流行的特点是:在季节上全年都有发生,6~7月是发生高峰;在年龄与性别上无多大差别,仔幼犬死亡率较高;在品种上,德国牧羊犬最敏感,发病率高,大丹犬、拉布拉多犬、海威乃犬、金毛寻回犬和杂交藏獒犬等也可感染发病,比格犬也可人工感染发病;病例的特点是:发病急、病程短(平均7日)、死亡率高(67%)。感染的和发病的犬科动物都可以为传染源,临床康复犬既能成为隐性感染,还可在应激因素作用下再次复发。另一个传播因素是人为的输血途径,这在我国目前状况下尤为危险,几乎对供血犬都未进行血液学与血清学检查。本病的暴发流行,往往还与巴尔通氏体病、锥虫病、巴贝西虫病等混合发生。

犬埃立克体病的诊断:埃立克体病是很难确诊的。可以通过验血表明血小板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有时红细胞数减少(贫血)和/或白细胞。血液中的蛋白质水平的也可能产生变化。血涂片可以检查出埃立克体生物的存在。如果检测出它们,就可以确诊,但有时候涂片中显示不出来。也可以通过测试血液中埃立克体抗体情况来判断,但这很容易出错。专业检测是通过检查埃立克体的遗传物质,而这是最敏感的测试。一般情况下,会通过实验室试验,临床症状和历史表现结合起来作出诊断。

埃立克体病的治疗:通常情况下通过强力霉素治疗。病症通常很快能得到改善,但确保完全通常需要恢复几个星期的治疗。在严重的情况下,由于血细胞数非常低,输血是必需的。广谱抗生素中的四环素、氯霉素、金霉素等能抑制其繁殖,青霉素则无作用,磺胺类药物对某些种反而可促进其繁殖。

犬埃立克体病是由一种寄生在犬白细胞、淋巴样细胞和血小板中的犬埃立克体和寄生于淋巴样细胞、网状细胞的新立埃立克体病是埃立克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新发现传染病,由蜱叮咬传播,主要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蜱是主要传播媒介。感染动物广泛,包括人和犬、马、牛、羊、鹿和小型啮齿类动物。

埃立克体病的症状和体征:埃立克体病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取决于埃里克体的种类及狗狗的免疫系统强弱,潜伏期7~21日。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周期性发热,呕吐,黏液性、脓性鼻汁,眼有分泌物,约有30%~50%病例发生鼻出血,呼出恶臭气味,进行性消瘦,腹部触诊可摸到脾肿大。有的病例可见到可视黏膜苍白或黄染,出现贫血和出血,也有的在腹(1)可见单核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消失,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下降以及寄生于白细胞内的立克次体。

(2)涂片镜检。采取病犬发热期的活体脾、肝、肺组织和发病1周内病犬的血液做涂片,染色后镜检可见到菌体。

(3)分离培养。取发病犬的血液(发热期)和病料组织悬液接种鸡胚与鸡胚成纤维细胞和脊椎动物细胞(犬腹腔巨噬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必要时可以根据病变和涂片镜检作出判断。

(4)动物接种。取新鲜的病料(血液、脾、肝和肺等的匀浆悬液)接种健康幼犬,可发病并出现典型病状。

(5)血清学检查。常用间接荧光抗体法,取病犬脾、肝、肺组织或蜱中肠组织,用荧光抗体染色后镜检,可检出菌体抗原。也可取血清样本检测特异性抗体,现已有快速诊断试纸诊断此病。

(6)多聚酶链(PCR)检测。取发热期病料(全血、脏器组织)提取基因组,在埃立克体(属或种)特异引物引导下作PCR检查,出现特异性带即可确诊。

[预防]迄今尚无有莱姆病是一种以蜱为媒介的人畜共患螺旋体感染性疾病。我国于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林区发现本病病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该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其神经系统损害以脑膜炎、脑炎、颅神经炎、运动和感觉神经炎最为常见。人与动物的治疗方法与原则相同,其中一期莱姆病仅用抗生素即可奏效,至二期、三期用抗生素无济于事,特别是神经系统损害更乏特效疗法。早期以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点,以后出现神经、心脏或关节病变,通常在夏季和早秋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以青壮年居多,与职业相关密切。以野外工作者、林业工人感染率较高。据报道疫区室外工作人员劳动一天后有40%被蜱叮咬史,或可从其皮肤、衣服等处找到蜱。室外消遣活动如狩猎、垂钓和旅游等均可增加感染莱姆病的危险性。

人患莱姆病症状:

(1)潜伏期3~32天,平均7天左右。临床症状可分三期。

(2)第一期主要表现为皮肤的慢性游走性红斑,见于大多数病例。病初常伴有乏力、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亦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局部和全身淋巴结可肿大。偶有脾肿大、肝炎、咽炎、结膜炎、虹膜炎或睾丸肿胀。

(3)第二期发病后数周或数月,15%和8%的患者分别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心脏受累的征象。

(4)第三期感染后数周至2年内,约80%左右的患者出现程度不等的关节症状如关节疼痛、关节炎或慢性侵袭性滑膜炎。以膝、肘、髋等大关节多发,小关节周围组织亦可受累。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及肿胀,膝关节可有少量积液。常反复发作。

人患莱姆病体征:

(1)皮肤病变常为首发症状,特征性表现为慢性游走性红斑,初起为红色斑疹或丘疹,逐渐扩大成环殂损害。一般出现在蜱叮咬后3~32天,好发于躯干、大腿、腹股沟、腋下等处。

(2)神经系统病变约见于15%的患者,与皮疹同时或消退后1~6周出现。表现为脑膜炎、脑神经炎、舞蹈症、神经根炎、颅神经炎、小脑共济失调,出现脑膜刺激征、昏迷、面瘫或三叉神经痛等。

(3)心脏病变见于8%左右的患者,常于皮损出现3周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炎、心包炎或全心炎等。

(4)关节病变约见于60%的患者,多累及大关节,尤其是膝关节,反复发作肿胀、疼痛,10%的患者可转变为慢性关节炎。(5)其他表现发热、乏力、肌痛、恶心、呕吐、结膜炎、虹膜炎、淋巴结及肝脾大等。

动物患莱姆病临床症:

狗莱姆病的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及慢性。急性感染出现高热、食欲不振、昏睡、淋巴结肿大、突发性僵硬、跋行、疼痛、关节肿胀发炎等现象。急性感染狗通常不会有关节肿胀且经常查不出疼痛来源,踱行多呈间歇性且常会转移。常见到肾功能紊乱、氮血症、尿蛋白、圆柱尿、脓尿和血尿。

慢性狗莱姆病,初期临床病狗可见到反复间歇性非糜烂型关节炎,且常波及两肢以上,一般常发生在肘骨及腕骨。感染狗并不出现慢性移行性红斑,但仍会有皮肤红斑及出血;另有完全心传导阻断、丝球体肾炎、肾小管损伤及心肌炎等病例报告。大部分流行地区的狗,经血清学检查皆呈阳性,此显示先前曾受感染但并无症状出现,据估计此无症状型一中有30%~50%的狗,将会出现临床疾病。

埃里克体病(埃里希体病)

埃立克体病是埃立克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新发现传染病,由蜱叮咬传播,主要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蜱是主要传播媒介。感染动物广泛,包括人和犬、马、牛、羊、鹿和小型啮齿类动物。

埃立克体病的症状和体征:埃立克体病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取决于埃里克体的种类及狗狗的免疫系统强弱,潜伏期7~21日。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周期性发热,呕吐,黏液性、脓性鼻汁,眼有分泌物,约有30%~50%病例发生鼻出血,呼出恶臭气味,进行性消瘦,腹部触诊可摸到脾肿大。有的病例可见到可视黏膜苍白或黄染,出现贫血和出血,也有的在腹下部、腹股沟部出现红斑脓疱性疹、四肢浮肿或皮肤糜烂灶。也会出现过敏、惊厥、麻痹等脑炎病状,以及胃肠炎(如血(黑)便),异常出血(例如,流鼻血,皮下出血——看起来像挫伤小斑点或斑纹)、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疼痛和僵硬(由于关节炎和肌肉疼痛)、咳嗽、神经系统症状(例如,共济失调,抑郁症,神经麻痹,等),大部分急性病例在1~2周后症状逐渐消失转为慢性,约持续1~4个月后又会复发。仔幼犬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比成年犬高。

[流行病学]本病是以热带、亚热带地区为主的全球性疾病。在我国,自年在云南犬与人群中证实以来,已先后在广东、广西、福建、新疆、内蒙古、大兴安岭等地区出现,范围广泛应引起重视。犬科动物均易感,犬的易感性高。我国南方地区病的发生流行的特点是:在季节上全年都有发生,6~7月是发生高峰;在年龄与性别上无多大差别,仔幼犬死亡率较高;在品种上,德国牧羊犬最敏感,发病率高,大丹犬、拉布拉多犬、海威乃犬、金毛寻回犬和杂交藏獒犬等也可感染发病,比格犬也可人工感染发病;病例的特点是:发病急、病程短(平均7日)、死亡率高(67%)。感染的和发病的犬科动物都可以为传染源,临床康复犬既能成为隐性感染,还可在应激因素作用下再次复发。另一个传播因素是人为的输血途径,这在我国目前状况下尤为危险,几乎对供血犬都未进行血液学与血清学检查。本病的暴发流行,往往还与巴尔通氏体病、锥虫病、巴贝西虫病等混合发生。

犬埃立克体病的诊断:埃立克体病是很难确诊的。可以通过验血表明血小板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有时红细胞数减少(贫血)和/或白细胞。血液中的蛋白质水平的也可能产生变化。血涂片可以检查出埃立克体生物的存在。如果检测出它们,就可以确诊,但有时候涂片中显示不出来。也可以通过测试血液中埃立克体抗体情况来判断,但这很容易出错。专业检测是通过检查埃立克体的遗传物质,而这是最敏感的测试。一般情况下,会通过实验室试验,临床症状和历史表现结合起来作出诊断。埃立克体病的治疗:通常情况下通过强力霉素治疗。病症通常很快能得到改善,但确保完全通常需要恢复几个星期的治疗。在严重的情况下,由于血细胞数非常低,输血是必需的。广谱抗生素中的四环素、氯霉素、金霉素等能抑制其繁殖,青霉素则无作用,磺胺类药物对某些种反而可促进其繁殖。

犬埃立克体病是由一种寄生在犬白细胞、淋巴样细胞和血小板中的犬埃立克体和寄生于淋巴样细胞、网状细胞的新立克次体,以及寄生在白细胞的马埃立克体引起的犬科动物的败血性传染病。本病于年在阿尔及利亚首次被发现,随后不久,非洲、中东以及亚洲相继发现并有报道。我国年首次报道本病。本病广泛分布于非洲、亚洲和美洲等许多地区。病的特征为呕吐、黄疸、进行性消瘦、贫血和脾脏肿大。

[剖检变化]黏膜、浆膜有出血变化,脏器组织有贫血变化,如苍白、色淡等。肺水肿,肝脏、肾脏呈斑驳样,脾脏显著肿大,肝脏、淋巴结肿大,骨髓增生,胸腔积水,胃肠黏膜出血、有溃疡灶。

[化验室诊断]根据流行特点和症状、剖检特征可以作出初步诊断,但不易与血寄生虫病、巴尔通氏体病相区别,确实诊断应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程序见图3-5-1。

(1)血液学检查。采取病状出现1周内的血液样本做血细胞、血红蛋白和细菌等检查,可见单核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消失,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下降以及寄生于白细胞内的立克次体。

(2)涂片镜检。采取病犬发热期的活体脾、肝、肺组织和发病1周内病犬的血液做涂片,染色后镜检可见到菌体。

(3)分离培养。取发病犬的血液(发热期)和病料组织悬液接种鸡胚与鸡胚成纤维细胞和脊椎动物细胞(犬腹腔巨噬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必要时可以根据病变和涂片镜检作出判断。

(4)动物接种。取新鲜的病料(血液、脾、肝和肺等的匀浆悬液)接种健康幼犬,可发病并出现典型病状。

(5)血清学检查。常用间接荧光抗体法,取病犬脾、肝、肺组织或蜱中肠组织,用荧光抗体染色后镜检,可检出菌体抗原。也可取血清样本检测特异性抗体,现已有快速诊断试纸诊断此病。

(6)多聚酶链(PCR)检测。取发热期病料(全血、脏器组织)提取基因组,在埃立克体(属或种)特异引物引导下作PCR检查,出现特异性带即可确诊。

[预防]迄今尚无有效的疫苗用于免疫预防。重点应放在消灭传播宿主蜱上,诸如破坏、消灭蜱滋生条件,堵塞犬舍洞隙,灭鼠,杀灭环境内的寄生蜱;引进犬进行隔离检疫,经驱杀虫处理后方可混群;以及淘汰病犬和阳性犬。对供血犬的检查,即血液学和血清学检验阴性犬的血才可用于输血。此外,也可进行药物预防,如每日口服长效四环素每千克体重0.6mg,1日1次,在蜱生活周期内应连续使用效的疫苗用于免疫预防。重点应放在消灭传播宿主蜱上,诸如破坏、消灭蜱滋生条件,堵塞犬舍洞隙,灭鼠,杀灭环境内的寄生蜱;引进犬进行隔离检疫,经驱杀虫处理后方可混群;以及淘汰病犬和阳性犬。对供血犬的检查,即血液学和血清学检验阴性犬的血才可用于输血。此外,也可进行药物预防,如每日口服长效四环素每千克体重0.6mg,1日1次,在蜱生活周期内应连续使用









































北京根治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比较好


转载注明  http://www.pbemw.com/yfzl/1483.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肺肿病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