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及灸法
肾炎
肾炎又称肾小球肾炎
属中医水肿范畴。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一般来说,急性肾炎多属中医阳水,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慢性肾炎多属中医阴水,多见于中老年人。急性易治,慢性难疗。病因;病变三脏(肺、脾、肾)基本在肾。多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急性肾炎多由外邪犯肺,肺失宣降所起,日久不愈,三脏必虚,穷必归肾,而致慢性肾炎。或先由三脏病变,功能失调而致水湿内停,脾气受困,湿热内盛,三焦壅滞,饮食劳倦,伤及脾胃以及房劳过度,内伤肾元都是本病的病因。血尿;其中以阴虚内热为最常见,如属肝肾阴虚,多因阴虚生内热,以致血热妄行而出血,随精微下泄而有血尿;如属脾肾气虚,则是脾不统血,气不摄血,以致血不归经而出血,随精微下流而出现血尿。即发生出血,则必有瘀滞。蛋白尿;蛋白是人体的精微物质,精微物质由脾生发,又由肾封藏,因此蛋白尿的形成,实与脾肾两脏虚损密切相关,脾气不升,精微下注,肾气不固,精微下泄是产生蛋白尿的机制。另外,他脏功能失调或邪气扰肾,亦可影响肾之封藏而产生蛋白尿。
临床所见肾性高血压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剧多,亦有气阴两虚、肝阳上亢者,是因为肝肾阴虚,迁延不愈,阴损及气,必然同时出现脾肾气虚现象,故见气阴两虚,同时又见肝阳上亢,以致眩晕耳鸣。也有一部分肾脏高血压是在脾肾阳虚、水湿泛溢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因为水湿上扰清窍以致眩晕。
当慢性肾炎经久不愈,脾气进一步虚损时,由于运化失职,生化无权,必然逐渐发生贫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由于肾气失固,精微不断下泄,必然不断产生贫血。因此,慢性肾炎经久不愈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脾肾亏损的情况。
总之,慢性肾炎病程绵长,病机复杂,一般早期治疗,纠正脏腑的阴阳偏胜,则病情趋于稳定,或可痊愈。如果不能及时控制病情,水肿及蛋白尿长期不消,可以导致阴阳衰败,湿浊上逆等危候发生。
辨证施灸
1、风水泛滥;眼脸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咽喉肿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
灸方;偏风寒:益肾散加麻黄、荆芥各克偏风热:益肾散加银花、连翘各克
施灸穴区;关元穴区背俞上、中、下穴区骶脊腰脊穴区每日1次2-3壮泻法10次一疗程。
2、水湿浸渍;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灸方;益肾散加大腹皮、桑白皮、白术各克
施灸穴区;神阙、关元穴区背俞上、中、下穴区骶脊、腰脊穴区每日同1、
3、湿热壅盛;遍体浮肿,皮肤紧绷发亮,胸腕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灸方;益肾散加黄柏、苍术、赤小豆各克。
施灸穴区;关元、胃肠穴区背俞下、骶脊、腰脊穴区每日1次1-2壮泻法10次一疗程。
4、脾阳虚衰;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腕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卷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灸方;益肾散加附子、干姜、大腹皮各克(葱泥汁)
施灸穴区;关元、三阴交胃肠穴区背俞中、下穴区骶脊、腰脊穴区每日1次3-5壮补法10次一疗程。
5、肾气衰微;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或增多,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灰滞,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缓或沉迟无力。
灸方;益肾散加附子、肉桂、白术各克(葱泥汁)
施灸穴区;神阙、关元、三阴交穴区背俞下骶脊腰脊穴区每日同4、
北京市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太原白癜风医院- 上一篇文章: 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简介
- 下一篇文章: 淋巴结肿大常见疾病汇总,原来有这么多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