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考点精编之肺系病证下连载
年
9月28日
第6章 中医内科学
第一单元 肺系病证(下)
七、肺胀
1.肺胀的概念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黯,或唇甲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水肿等。
2.肺胀的病因病机
(1)病因:①久病肺虚。②感受外邪。③痰挟血瘀(年)。
(2)病机
①基本病机:久咳、久哮、久喘、肺痨、支饮,日久不愈,反复感邪,久则肺虚,肺之主气功能失常,影响呼吸出入,肺气壅滞,还于肺间,肺气胀满,张缩无力,不能敛降,肺胀。
②转化:外感诱发时——偏于邪实;平时——本虚,早期——由肺及脾、肾——多属气虚、阴虚,晚期——肺、肾、心为主——可气虚及阳,或阴阳两虚,正虚与邪实常互为因果:阳虚——卫外不固→痰饮难除,阴虚——外邪、痰浊易从热化。
3.肺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1)诊断
①病史:有慢性肺系疾病多年,反复发作,一般经10~20年形成。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多见于老年人。
②诱因:外感、劳倦过度、情志刺激、炎热、酗酒。
③临床表现:咳、喘、痰、胀、瘀。
④兼证:心悸,面唇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水肿,甚则喘脱,或并发眩晕、臌胀、癥积、神昏、谵语、惊厥、出血等。
⑤体征:桶状胸,双肺闻及哮鸣音、痰鸣音、湿性啰音;心音遥远;胸部叩诊呈过清音。
(2)肺胀与喘证、哮病的相互关系及鉴别
哮病、喘证:均以咳而上气、喘满为主症。
哮病:呈反复发作的一个疾病,以喉中哮鸣有声为特征。
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以呼吸气粗困难为主要表现。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日久积渐而成,除咳喘外,尚有心悸、唇甲发绀,胸腹胀满,肢体水肿等症状。
关系:肺胀可隶属于喘证的范畴,哮与喘病日久不愈又可发展为肺胀,肺胀因外感诱发,病情加重时,还可表现为痰饮病中的“支饮”证。
4.肺胀的辨证论治
(1)痰浊壅肺证
症状:胸膺满闷,短气喘息,稍劳即著,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畏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黯,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年)。
方药: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紫苏子、前胡、白芥子化痰降逆平喘;半夏、厚朴、陈皮燥湿化痰,行气降逆;白术、茯苓、甘草运脾和中。
(2)痰热郁肺证
症状: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目胀睛突,痰黄或白,黏稠难咳,或伴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口渴欲饮,尿黄,便干,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年)。
方药: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年)。
常用药:麻黄——宣肺平喘,黄芩、石膏、桑白皮——清泄肺热,鱼腥草、蒲公英、金荞麦、金银花、连翘、杏仁、半夏、紫苏子——化痰降逆平喘。
(3)痰蒙神窍证
症状:神志恍惚,表情淡漠,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嗜睡,昏迷,肢体动、抽搐,咳逆喘促,咳痰不爽,舌质黯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数。
治法:涤痰、开窍、息风。
方药:涤痰汤加减(,年)。
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胆南星涤痰息风;竹茹、枳实清热化痰利膈;石菖蒲、远志、郁金开窍化痰降浊。
(4)阳虚水泛证
症状: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咳痰清稀,面浮,下肢水肿,甚则一身尽肿,腹部胀满有水,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发绀,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年)。
常用药:附子、桂枝——温肾通阳;茯苓、白术、猪苓、泽泻、生姜——健脾利水;赤芍——活血化瘀。
(5)肺肾气虚证
症状: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咳吐不利,胸闷心悸,形寒汗出,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尿有余沥,舌淡或黯紫,脉沉细无力,或结代(年)。
治法:补肺摄纳,降气平喘。
方药: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常用药: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补益肺肾之气,核桃肉、脐带、沉香、磁石——纳气归肾,紫苏子、款冬花、半夏、橘红——燥湿化痰,降气平喘,人参、黄芪、五味子——补气敛肺,熟地黄——滋阴补肾,紫菀、桑白皮——止咳化痰平喘。
5.肺胀的转归预后因本病渐积而成,病程缠绵,经常反复发作——难于根治;老年患者——发病后若不及时控制——易于发生变证;气不摄血——咳吐泡沫血痰,或吐血、便血;痰迷心窍、肝风内动——谵妄、昏迷、抽搐喘脱——神昏、汗出、肢冷,脉微细欲绝——阴阳消亡危候。
八、肺痿
1.概念是指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为肺的慢性虚损性疾病(年)。
2.病因病机
(1)病因
①久病损肺:咳嗽、肺痨、肺痈、消渴、热病→日久不愈→耗伤阴津→虚热内生→消灼肺津,变生涎沫→肺燥阴竭,肺失润养→日渐枯萎。
大病久病、内伤久咳、冷哮不愈、肺虚久喘、虚热肺痿日久→肺气日耗,渐伤阳气→肺虚有寒,气不化津→津化为涎沫→肺失濡养,肺叶渐萎。
②误治津伤:误治—滥用汗、吐、下→重亡津液,肺津大亏→肺失濡养→肺痿。
(2)病机
①基本病机:热在上焦,肺燥津伤,或肺气虚冷,气不化津,以致津气亏损,肺失濡养,肺叶枯萎。
②病理性质:有寒、热之分(肺燥津伤、肺气虚冷)。a.虚热肺痿:本脏自病所转归;或失治、误治或他脏之病导致:热在上焦→耗伤津液→阴虚生内热,津枯则肺燥→肺失清肃→脾胃上输之津液转从热化→煎熬而成涎沫。b.脾胃阴液耗伤→不能上输于肺→肺失濡养→肺叶枯萎→肺痿。c.虚寒肺痿:肺气虚冷→不能温化、固摄津液→气虚导致津亏;阴伤及阳,气不化津→肺失濡养→渐致肺叶枯萎。d.肺气虚冷,不能温化、布散脾胃上输之津液→反聚为涎沫。e.肺失治节→“上虚不能制下”→膀胱失于约束→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
3.肺痿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1)诊断依据
①主症:咳吐浊唾涎沫:唾呈细沫稠黏,或白如雪,或带白丝,咳嗽,或竟不咳,气息短,或动则气喘。
②兼见:面色白,或青苍,形体瘦削,神疲,头晕,或时有寒热。
③有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史,久病体虚。
(2)病证鉴别
①肺痈:咳而胸痛,吐痰腥臭,甚则咯吐脓血为主症,病性属实属热;肺痿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属于虚证。两者联系是肺痈失治久延,可转化为肺痿。
②肺痨:为痨虫蚀肺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为主症,具传染性。肺痨后期也可转化为肺痿。
4.肺痿的辨证论治(年)
(1)虚热证
症状: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黏稠,或咳痰带血,咳声不扬,甚则音哑,气息喘促,口渴咽干,午后潮热,皮毛干枯,舌红而干,脉虚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代表方: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2)虚寒证
症状:咳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口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肢冷,面白虚浮,小便数,或遗尿,舌质淡,脉虚弱。
治法:温肺益气。
代表方: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5.肺痿的转归预后肺痿属于内伤虚证,病情较重,迁延难愈。①治疗正确,调理适宜,病情可稳定改善,带病延年,或可治愈。②治疗不当,调摄失当,可致病情恶化,以致不治。③张口短气,喉哑声嘶,咯血,皮肤干枯,脉沉涩而急或细数无神者,预后不良。
试题精选
1.外感咳嗽的病位主要在
A.脾
B.心
C.肺
D.肾
E.肝
2.治疗肺痈溃脓期,应首选
A.千金苇茎汤
B.加味桔梗汤
C.如金解毒散
D.桔梗杏仁煎
E.桔梗白散
答案:1.C 2.B
重点提示
本单元内容较为重要,历年考试均有涉及。考点大多集中在中医的分型论治上,考生在复习时首要熟悉感冒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在此基础上,对于各型的主证、治法及方药均要重点掌握,方药加减虽然大纲有做要求,但是考试很少涉及,可不做特别要求。
最后阿虎医学
- 上一篇文章: 医疗新技术挑战医学禁区nbsp
- 下一篇文章: 职场消化系统肿瘤术后的饮食管理莫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