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心电向量图诊断规范草案
操作分析和诊断的几点要求
1、选择干净。无干扰伪差的心搏;
2、须经放大图人工干预标志点校正位置后分析;
3、选择三环合一。自动增益模式。
4、心电向量图是单心搏分析,不做节律诊断,但特殊情况下须按下述原则书写报告:
5、窦性心律下与各种异位心律混合时,须注明所分析的心搏起源,
6、无异常心律失常时“窦性心搏一词可省略;
7、持续异位心律时,须诊断心搏起源或属性,如:
窦性P环缺失,代以f波:诊断心房颤动;
窦性P环缺失,代以F波:诊断心房扑动;
持续房速,诊断房性异位心搏;
持续交界性心律(心动过速)诊断交界性心搏或室上性心搏;
室上速时,诊断室上性心搏;
其它如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交界性心搏,室性心搏,心室起搏心搏,室性早搏等,须注明所分析的心搏起源或属性。
正常及大致正常心电向量图
窦性心搏
(非窦性心搏时,即便是各环、向量无异常,也不能诊断正常或大致正常,
如:心房颤动,QRS-T环及向量未见异常。)
P环时间:≤ms,ms为延长;
P环振幅:≤0.23mV,0.23mV为增高(以三面中最大者为准)。
正常P环主体位于左下方,离心支偏前,回心支偏后。
初始P环向量遵循自右向左、多自上而下的原则。
P环可不闭合形成Ta向量,代表心电图PR段偏移。
QRS环时间≤ms,-ms为略延长,ms为延长;
QRS环最大向量振幅(以三面中最大者为准):男≤2.1mV,女≤1.9mV。正交心电图Rx+Sz振幅:男2.31mV,女1.63mV,大于上述范围为增高;
3个平面中任意一个面的R+S向量振幅1mV,或X、Y、Z全部导联中任意一个导联的R+S大于1mV定标电压,否则为QRS低电压;
正常QRS环主体位于左下偏后方,环体运行光滑无蚀缺。
初始向量须朝向前方,略偏向左/右及或上/下;
额面:环体多狭窄,顺钟或逆钟向运行,初始向量如不在I象限,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返回:规定时间是,上行时间25ms,右行时间22ms。最大向量位于左下方,范围0~90o。
横面:多呈扇形向左后方展开。逆钟向运行,最大向量位于左后方,范围+30~-60度,前方面积后方面积。
右侧面:多向后下方充分展开,顺钟向运行,最大向量位于左下方。
ST向量表现为QRS环不闭合。
可出现位于左、下、前的ST向量,表现为XYZ正交心电图ST段均抬高,其中X、Y轴振幅0.1mV,Z轴0.2mV,空间ST向量振幅0.2mV。正交心电图ST水平段正常0.16秒。(报告中没有此项参数,需参考正交心电图)。
T环至少在一个面上充分展开,呈狭长椭圆型,长/宽比值2.5。
T环主体位于左下方,男性多略偏前,女性略偏后。横面T环方位男70度,女60度。
T环离心支泪点密集,回心支稀疏。
在QRS和T环均充分展开的情况下,T环转向须与QRS环一致。
R-T夹角额面及横面均90度(参考,锐角),右侧面不限;
R/T比值:男4,女5,三面均大于此值时,为R/T比值增大。
右房异常
右房异常不等同于右房大。
1、P环最大向量振幅增大0.23mV,时限正常,≤ms;
2、P环主体较正常向右下前方偏移,前向力后向力;
3、多有朝向右后上方的Ta向量。
临床意义:
1右房大:
有先心病/风心病/肺心病等致右心系统异常的临床背景,特别是心超心脏结构异常证据;
常伴右室异常;
诊断时须结合临床背景,特别是有经心超确定的相关心脏解剖结构异常。
2交感性P波:特点:
无累及右心系统相关临床背景,心超无右室大;
空间P环振幅高,但心电图IPIV1多不大;
P波振幅遵循快高慢低规律,多变不恒定;
女性多见,自主神经功能试验多阳性。
3一过性右心系统腔内压力增高(心超可无解剖结构改变)
4不完全性房内阻滞(心超无右心系统结构异常,多不引起PR间期延长,容易漏诊)
5高位右房起源房性异位心律(HR慢于65bpm的高P波,间歇出现)
左房异常
左房异常临床意义不等同于左房大。
1、有累及左房异常相关的临床背景;
2、空间P环时间延长,ms;
3、P环后向力前向力;
4、P环开放,Ta向量位于右、上,振幅较低。
临床意义:
1.左房大。常伴心电图PTFV1异常,须经心超确定心脏解剖结构异常。
2.慢性左心功能不全,常伴PTFV1异常,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心肌顺应性下降。
3.房颤预警(PWT),无论有否左房大,是临床常用的测算指标。
4.不完全性房内阻滞,部分伴PR间期延长或PR指数增大(1.6)。
双侧心房异常
又称心房异常,临床意义不等同于双侧心房增大。
1、P环最大向量振幅0.23m;
2、P环时间时间延长ms;
3、P环向前、向后向量均增大,右侧面P环呈特征性三角烧瓶样改变征;
临床意义:
1双侧心房解剖结构增大,须有相关临床背景,特别是心超心脏结构异常的证据。
2不完全性房内阻滞,心超检查无解剖结构异常。
3房性异位心律。
异位性P环异常
主指房性异位心律的P环异常。
临床意义:主要对特殊窦律(如P轴左偏)与房性异位心律等鉴别。
左心室异常
主指心电诊断意义上的左心室肥大(肥厚)。
1.QRS环空间最大向量增大,男≥2.1mV,女≥1.9mV。
2.Rx+Sz振幅:男2.31mV,女1.63mV。
3.QRS环体向左后方缩窄伸展。
4.T环异常。多表现为:
圆形或小圆形的形态异常,长/宽2.5;
朝向右前移位的方位异常,横面最大T向量男≥+70度,女≥+60度;
R-T夹角增大,横面90o。
左室异常分型
根据横面QRS环的运行方向可分为以下三型:
A型约占74%,多见于轻型左心室异常,QRS环呈卵圆或长形,环体宽阔增大呈逆钟向运行,T环不同程度的较正常向右前偏移。
B型约占左心室异常的20%,多见于伴左束支传导障碍患者:ORS环呈“8字”向左后方缩窄拉伸,振幅增大,T环多移向右前。
C型较少见,约占左心室异常病例的6%,属重度或伴心肌梗死的左心室异常,QRS呈顺钟向运行,位于左后向量振幅增大,T环移向前方。
临床意义:
见于各种疾病引起的左室增大/前后负荷增高。由于此类病变的电学异常早于解剖结构的异常,因此其意义在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治疗。比如原发性高血压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在治疗的过程中进行向量图随访,对疗效观察和指导治疗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右心室异常
该诊断术语的临床意义不等同于右心室大。
1、QRS环主体朝右前偏下方移位。
2、QRS环位于前方面积QRS环总面积的70%,
3、QRS环中段至终末段位于右方的面积QRS环总面积的20%,
4、横面QRS环最大向量方位20o或-90o,终末向量方位角-o
5、QRS环右向力1.0mV。
6、ORS环左向力/右向力比值1.0,或右向指数0.6。
临床意义:
1、右室大;
有先心病/风心病/肺心病等致右心系统异常的临床背景;
常伴右房等其它心脏解剖结构异常。
诊断右室大须有相关临床背景特别是心超心脏解剖结构异常的证据。
2、右室优势型改变:
见于儿童、青少年、老年性桶状胸等特殊体型人群的正常变异,无右心系统疾病及心超心脏解剖结构异常的相关证据。可作为描述性术语应用与心电向量图报告中。
3、临床背景不明时可诊断右室异常。
右心室异常分型
根据心电向量图在横面特征性改变,可分以下三型:
右前型:ORS环呈顺钟向运行,主环体位于右前,右前向量左前向量,ST向量及T环与QRS环终末向量相背离,位于左、后方。此型意义:右室大的可能性很大,程度重;
前向型:QRS环呈逆钟向运行,主环体位于前方,前方面积总面积的70%,ST向量位于右、后,T环仍正常地位于左、稍后,但振幅较小。此型意义:右室大可能性较大,程度一般。
右后型:QRS环呈逆钟向或“8”字形运行,主环体及终末向量位于右后,右后面积QRS环总面积的20%,一般右后向量左前向量,或最大向量与终末向量方位均在同一瞬间,位于右后,ST向量及T环属正常范围。此型意义:见于肺心病、慢阻肺和较轻型的右室大(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但更多见于右室优势型改变类的正常变异人群。
右室异常的鉴别诊断
1、左后分支传导阻滞:极少见,有确定的较严重器质性心脏病临床背景,QRS时间略延长。
2、急性肺梗塞:突然的胸痛、憋气症状,发病突然,一过性、多变性的右室异常征,D-二聚体等相关指标异常等。
双侧心室异常
指双侧心室大、双或单侧心室流出道肥厚等异常。
1.有累及左右心室、心室流出道部位结构异常的临床背景
2.平面心电向量图有如下表现与分型:
前、后向量增大型
横面QRS环逆钟向运行,环体展开于I、IV象限,前、后向量振辐左、右向量振幅,初段前向力0.6mV,最大后向力1.5mV。
左、右向量增大型
横面QRS环逆钟向运行,环体展开于III、IV象限,左、右向量振幅前、后向量振幅,初至中段最大左向力1.5mV,终末右、后或前方面积QRS环总面积的20%。
向后向量增大型
QRS环左、右向量未展开,振幅较正常偏低,最大后向力1.5mV。
前、左向量增大型
横面QRS环呈逆钟向运行,初段前向力0.6mV,额面QRS环呈逆钟向运行,主环体位于左,上或下,最大左向力1.5mV。
室内阻滞
室内传导阻滞临床常见,心电学检查是临床获得此类异常证据的唯一手段。
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电向量图临床主要用于:
1、发现心电图难以发现的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2、鉴别真、假性完左;
3、鉴别近似左束支阻滞型的非特异室内阻滞;
4、鉴别心梗及合并心肌梗死(是临床的难点和重点);
5、鉴别几乎完全的心室预激;
6、随访发现有否进行性传导系病变。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QRS环总时限延长(ms);
2、QRS环中段运行缓慢,光点密集;
3、QRS环形态异常,呈左束支阻滞型:横面环体狭长,呈8字向左后方拉伸;
4、ST向量及T环异常:ST向量及T环主体均与QRS环最大向量反向,多位于右、前方;
5、多伴有前向力、前向指数减小、前向传导时间缩短或前向力缺失;
6、多伴有左室异常,否则应注意合并心肌梗死或病史期短的特发性完左。
7、完左患者多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临床证据。
少数无器质性心脏病临床背景者,为特发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临床并非罕见,临床依赖心电图容易漏诊。
1.QRS环总时限略延长(-ms);
2.QRS环中段有确定的传导缓慢泪点密集区,多有下述向量图表现:
3.QRS环初段位于左、前、上或下,横面QRS环主环体位于左后方,呈逆顺8字运转或狭长,振幅增大;
4可有轻中度的继发性ST向量和T环改变;
若完全性、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和正常传导交替出现,诊断可靠性较大。
参考临床资料有助于诊断。例如:临床怀疑心肌纤维性病变,其图型符合上述1、2条为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可能性较大。
前向电力增大及室内传导延缓/阻滞(左束支中隔支传导阻滞)
属前向电力增大范畴。鉴于国际心电学术组织不提倡使用此诊断术语,故下此诊断应慎重。
1.横面QRS环呈逆钟向运行,起始向量位于左、前、或右前,然后转向左、前,环体狭长,最大前向力最大左向力。
2.横面QRS环最大向量45o。
3.横面QRS环最大向量30o,45o,但前方面积QRS环总面积的2/3。
4.QRS环中段出现泪点密集,伴QRS环运行时间延长(ms)。
符合上述标准1-3,建议“前向电力增大”;同时伴有第4条,诊断“室内传导延缓”(ms)或“室内传导阻滞”(ms)。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临床心电向量图主要用于:
1确定体表心电图不典型或疑诊的左前分支阻滞;
2鉴别假性电轴左偏和发现伴右后型右室优势改变的左前分支阻滞;
3发现隐藏在左前分支阻滞中的陈旧下壁心肌梗死;
4鉴别和发现伴有的其它束支/分支阻滞;
5随访发现进行性传导系病变;
主要观察额面。
1.QRS环初始向量指向右下方。
2.QRS环呈逆钟向运行,主环体呈扇形向左上方展开,位于左上面积QRS环总面积的50%。
3.QRS环终末部传导延缓30ms;
4.QRS环时间略延长-ms;
5.多伴有QRS环终末传导延缓,但QRS总时间ms。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诊断时应注意的问题:
应常规观察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I、V5导联,如果两个导联QRS波群形态差别很大,正交心电图X轴导联QRS波群极可能与V5导联接近,心电向量图上额面QRS环形态与心电图IIIIII导联就不呈投影关系,诊断时应参考临床背景和QRS波群时间。
右束支传导阻滞:
临床心电向量图主要用于:
1发现合并的心室异常,如合并右室异常并进行分型;
2发现合并的原发性ST向量及T环异常;
3鉴别不完全性右和嵴性r波;
4鉴别和发现伴有的其它束支/分支传导阻滞;
5随访观察是否有进行性传导系病变。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I.QRS环总时间≥ms。
2.QRS环形态异常,呈右束支阻滞型:
环中段至终末段运行速度缓慢,泪点密集
扭曲缠绕运行形成位于右前上或下方的不规则附加环。
3.继发性ST向量及T环改变。ST向量朝向位于后方,振幅多0.16mV。T环离心支与QRS环终末回心支的方向相同并呈平滑过渡,横面指向左后,形态呈长椭圆型。
如果ST向量与T环超出上述改变,为伴有原发性异常。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1、QRS环时间略延长,但ms;
2、QRS环形态异常,呈右束支阻滞征;
3、QRS环终末传导延缓30ms;横面在右前形成缠绕扭曲运行的附加环;
4、继发性T环异常,可不明显;
QRS波群终末传导正常,未在横面右前方形成附加环,而仅是终末右后成份超过+度者,为嵴性r波而非不完右。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1.QRS环总时限≥ms。
2.QRS环形态异常,呈右束支阻滞征:横面QRS环初始向量多正常,此后离心支呈逆或逆顺8字运行。60ms后出现位于右前、光点密集、扭曲或缠绕运行的附加环。
3.额面QRS环初始向量朝向右下,环以CCW向左上方呈扇形扩展,环体展开于左上及右上,QRS环上方面积70%。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临床少见但非罕见,单靠心电图误诊及漏诊率均较高。
1、有心肌梗死、严重心室大等器质性心脏病临床证据;
2、QRS环总时限≥ms。
3、除末段外,QRS环中段出现运行缓慢征,表现为局部泪点密集,为重要诊断依据;
4、QRS环形态异常,横面呈右束支阻滞征:QRS环初始向量指向右、前,呈逆顺8字或逆钟向运行,主环体可以位于左侧或右侧,但终末部运行缓慢,均位于右前方;
5、额面平均心电轴右偏:QRS环初段位于左或右上。呈顺钟向运行,环体展开于左下及右下象限,QRS环最大向量位于90-o之间,位于右下的面积QRS环总面积的50%;
Masquerading束支阻滞
1、有心肌梗死或严重心室大等器质性心脏病临床证据;
2、60%患者束支阻滞呈进行性发展,短期进展成严重的房室传导障碍;
3、QRS环总时限≥ms。
4、QRS环中、末段均出现运行缓慢征,表现为泪点密集;
5、QRS环形态异常,横面呈右束支阻滞征:QRS环初始向量指向右、前,呈逆顺8字或逆钟向运行,主环体可以位于左侧或右侧,但终末部运行缓慢,均位于右前方;
6、额面呈右束支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征:初始向量朝向左下,环以CCW呈扇形向左上方充分扩展,主环体位于上方,终末部位于右上,泪点密集运行曲折并形成附加环。
非特异的室内传导阻滞
I.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临床背景如心肌梗死,严重的左室大等;
2QRS环总时间≥ms;
3.QRS环整体均匀或阶段性泪点密集,环体呈不规则或近似完右或完左外形表现,但泪点密集区与单纯完右/完左不相符;
3.ST向量及T环异常,多与QRS环主体方向相反。
心肌梗死
心电向量图应用的重点是:
1、主要针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急性心梗依赖于体表心电图ST-T异常的动态观察。
2、诊断体表心电图表现不典型的陈旧心梗,如小灶心梗,等位q,非q波心梗等;
3、鉴别诊断体表心电图难以确诊的异常Q波,如位置Q,间隔Q以及r波递增不良等;
4、诊断和鉴别诊断束支阻滞与心梗、束支阻滞合并心梗等;
5、鉴别诊断心室预激与心肌梗死;
6、诊断心肌梗死合并心室预激。
重建心电向量图尽管是从体表12导联心电图衍生而来,但由于具备X-Y两维性质,因此能够提供比心电图更多的有用信息和证据。鉴于重建心电向量图也属体表生理电学诊断,在临床应用中依然存在局限性,因此并不能全部解决上述问题。
前间壁心肌梗死
1.有临床急性心肌梗死住院保守/PCI/溶栓治疗的既往病史;
2.Z轴心电图r波缺失。
3.横面QRS环初始前向力缺失,初始向量朝向后方,运转至中段出现凹面向前的蚀缺或梗死向量。
4.常伴ST向量及T环异常。
前壁心肌梗死
1.有临床急性心肌梗死住院保守/PCI/溶栓治疗的既往病史;
2.Z轴心电图r波缺失或r波纤细;
3QRS环初段前向力缺失或前向运行的时间20ms,表现在Z轴心电图上,r波时间20ms;
4QRS环初段前向力缺失或0.1mV,表现在Z轴心电图上,r波缺失或r波振幅0.1mV;
5QRS环初段前向指数0.2,表现在Z轴心电图上,r/(r+S)波比值0.2;
6.横面QRS环初段出现凹面向前的蚀缺或梗死向量;
7常伴ST向量及T环异常。
侧壁心肌梗死
单纯侧壁心肌梗死比较少见,多合并下壁或前壁心肌梗死。
1.有临床急性心肌梗死住院保守/PCI/溶栓治疗的既往病史;
2.X轴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
3.QRS环初段向右运行时间22ms,表现在X轴心电图上,q波时间22ms;
4.QRS环初段右向力0.16mV,表现在X轴心电图上,q波振幅0.16mV;
5.QRS环初段右向指数0.1,表现在X轴心电图上,q/(q+R)波比值0.1;
6.横面或额面QRS环离心支出现凹面朝向左侧的蚀缺或梗死向量;
7.常伴ST向量及T环异常。
下壁心肌梗死
1.有临床急性心肌梗死住院保守/PCI/溶栓治疗的既往病史;
2.Y轴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
3.QRS环初段上行运行时间≥25ms,表现在Y轴心电图上,q波时间≥25ms;
4.QRS环初段上向力0.3mV,表现在Y轴心电图上,q波振幅0.3mV;
或左上力(额面QRS环初段向上部分与X轴左侧相交处的振幅)≥0.4mV;
5.QRS初段上向指数0.15,表现在Y轴心电图上,q/(q+R)波比值0.15;
6.额面离心支呈顺钟向运行,形成凹面向下的梗死向量;
7梗死面积较大时,额面QRS环最大向量多10o;
8多伴有ST向量及T环异常。
下侧壁心肌梗死
1.有临床急性心肌梗死住院保守/PCI/溶栓治疗的既往病史;
2.X轴和Y轴心电图均出现异常Q波。
3.QRS环初段向右运行时间22ms,表现在X轴心电图上,q波时间22ms;
向上运行时间25ms,表现在Y轴心电图上,q波时间≥25ms;
4QRS环初段右向力0.16mV,表现在X轴心电图上,q波振幅0.16mV;
上向力0.3mV,表现在Y轴心电图上,q波振幅0.3mV;
4.额面QRS环离心支呈逆钟向运行,形成凹面朝向左下方的梗死向量;
5.常伴ST向量及T环异常。
正后壁心肌梗死
1.单纯正后壁较少见,常合并下壁或侧壁心肌梗死。有相应的冠心病心肌梗死既往病史;
2.QRS环前向面积QRS环总面积的70%以上;
3.前向运行时间50ms。
4.常伴有下述心电向量图表现:
横面QRS环最大向量20o。
横面QRS环半面积向量10o
横面QRS环前向指数1,前向振幅0.6mV(表现在正交Z轴心电图上,初始R波振幅0.6mV);
ST向量及T环异常。
心肌梗死后室壁瘤
1.急性心肌梗死后二个月以上;前壁或前侧壁心肌梗死多见;
2.朝向梗死区之ST向量0.1mV。
3.T环异常,多与ST向量方向相反。
4.ST向量及T环异常相对恒定不变,否则为再发心梗。
5.排除临床其它情况所致的ST向量改变,
心室预激
心电向量图应用的重点是:
1诊断体表心电图表现不典型的心室预激征;
2排除体表心电图酷似e波的非心室预激;
3心室预激的简单分型;
4鉴别心室预激与心肌梗死;
5诊断心肌梗死合并预激;
6旁道定位:较体表心电图快速、简捷,但准确性是否优越,有待观察。
与心电图相同,心电向量图仅在显性旁道所致的心室预激时有特征性表现。因旁道位置及其与正常房室传导通道的下传速度之比等因素的影响,心室预激的程度各有不同,心电向量图表现也因人而宜。
向量特点
1心室预激向量:三面QRS环初段出现泪点极为密集的预激向量,在图形等大泪点显示技术上特征性明显。其主要表现特征是:QRS环初始泪点密集,预激向量与QRS环正常部分多有扭曲或突然转向。
2.QRS环总时限延长(ms)。
3.ST向量、T环及QRS环终末部均有程度不同的改变,在间歇性心室预激对比时特征明显。
心电向量图对心室预激的简单分型:
根据横面QRS环初段部份的预激向量和QRS环主环体的方位,可分以下类型:
A型:预激向量和QRS主环体均位于左前,范围+30~+90o。
B型:预激向量位于左前或左后,QRS主环体位于+30度以左;
C型:无论QRS主环体位于何方,预激向量位于右前,+90o。
预激向量/QRS环主体位于+30度附近,B型诊断优先;
预激向量位于+90度附近,A型诊断优先。
其它方面
QRS碎裂波
1.受检者多有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的临床背景;
2.心电图表现符合碎裂QRS波的表现特点,排除右束支阻滞等室内阻滞的存在;
3.QRS环运行不光滑,有明显蚀缺、扭结、顿挫、急转及缠绕等异常表现;
4.多数真碎裂QRS波患者的心电向量图均表现不同类型的梗死向量。
QRS小综合波
心电向量图是鉴别病理意义的QRS碎裂波和非病理性小综合波的有力方法。
1.受检者多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临床背景。
2.心电图有类似“碎裂QRS波”的表现特点,排除右束支阻滞等室内阻滞的存在;
3.QRS环运行光滑,环体狭窄多呈8字运转,环体长轴与表现“碎裂QRS波”的导联呈近似垂直关系。
4.立体QRS环充分展开的面上,环体运行光滑无挫折。
QRS低电压
空间QRS环R向量及S向量之垂直振幅1.0mV,表现在正交心电图上,XYZ三个导联R+S波振幅1mV。
QRS环终末部传导延缓
1.QRS环总时限略延长,但ms。
2.QRS环终末部光点密集时间30ms。
3.无右束支阻滞等其它室内阻滞表现特点。
为一种非病理意义的正常变异型心电向量图改变。
前向电力增大
1.Z轴心电图R/S比值1;横面QRS环前向面积50%;
2.QRS环体无转速、转向等其它异常;
3.多用于描述术语。用于诊断术语时,需排除右束支阻滞、右室异常、A型心室预激、正后壁心肌梗死等引起前向电力增大其它情况,为一种非病理意义的正常变异型心电向量图改变。
两点半征和T环轴左偏
一种额面QRS-T环特殊的生理性表现类型。
1.T环最大向量左偏,大约在-30o左右
2.QRS环最大向量垂向下方,在+90o附近。
两点半综合症为一种非病理意义的正常变异型心电向量图改变,心电图表现多于心电向量图。
如果仅有T环最大向量左偏,是为T环轴左偏。
交感型P环
1.无临床右心系统疾病或功能异常的临床背景;
2.心电图有心率快、P波高,不伴右心室异常等交感神经影响征;
3.空间P环运行时间正常,ms;
4.空间P环最大向量振幅增大0.23mV,但较少超过0.3mV;
为交感神经兴奋影响的生理性变异表现。
房内传导延迟
1.心超等影像学检查无左房扩大等心脏解剖结构异常;
2.空间P环运行时间或P波时间延长ms;
属左房异常的诊断范畴。
QRS环终末右后向量增大
1.青少年多见,无慢阻肺或明显老年性桶状胸廓畸形等临床背景;
2.心电图有假性电轴左偏或不定轴、顺钟向转位的表现特征;
3.额面QRS环R向量位于左下方,朝向右上的S向量增大,横面朝向右后的S向量增大;
为描述性术语,属右后型右室优势征的轻型表现,无心超右室大时可诊断为大致正常VCG。
慢阻肺心电向量图征
也称右后型右室优势征。
1.有慢阻肺临床背景,或明显老年性桶状胸廓畸形;
2.心电图有假性电轴左偏或不定轴、顺钟向转位的表现特征;
3.额面QRS环朝向右上的S向量增大,横面朝向右后的S向量增大。
4.心超无右室大。
T环右前移位征:
1.横面T环方位男≥+60度,女≥+55度;
2.T环形态。振幅、转速等指标无异常
3.可伴有朝向前方的ST向量,振幅0.2mV;
4.无器质性心脏病等临床背景,多为生理性变异,迷走神经张力影响所致。
左心室高电压
一种生理性变异表现,青少年男性多见。
1.无高血压病、异常型心肌病等致左室异常的临床背景;
2.QRS空间最大向量振幅增大,2.1mV;环体形态正常;
3.ST和T向量无异常。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临床并非少见,诊断依赖心超/MRI等影像学检查。
1、临床有胸闷,心悸,活动后症状加重;
2、心超/MRI检查心尖部肥厚(心超心尖部室壁厚度2.2cm);
3、空间QRS环最大向量振幅增大,但时间正常(ms);
4、额面向左下伸展;横面向左前呈CW运转;
5、伴T环朝向右后,背离QRS环进行,R-T夹角明显增大。
早复极
临床多见,多为生理性改变,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极少数系异常J波综合症,引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甚或心脏猝死。
此外,有时需与急性冠脉综合症(ACS)鉴别。
临床特征:
1、青少年男性、体力劳动/运动员体质者多见;
2、临床胸闷憋气,不典型胸痛,静止症状重,活动症状轻;
3、特征性心电图表现,窦率较慢时(60bpm)容易出现,活动后心率加快时减轻或消失。
4、典型心电图
青大二院心功能科赞赏
- 上一篇文章: 引发ldquo蜂窝肺rdquo的
- 下一篇文章: 抗癌防癌放疗其实没那么可怕美国看病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