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儿童哮喘治疗中的应用

时间:2017-10-14来源:患病影响 作者:佚名 点击:

儿童哮喘的特点及不同的治疗方法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为主要症状,具有迁延难愈的特点,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迁延至成年。长期反复发作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肺心病、心功能衰竭、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甚至致死。目前西医治疗儿童哮喘主要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抗炎,第二种方案是扩张支气管。中医主要通过宣肺止咳、清热解毒、化湿祛痰、温阳利水、调畅气血等方案进行治疗,常用疗法有中药汤剂、推拿、针灸、食疗等。穴位贴敷疗法将中药的药效与穴位经络的功效融为一体,不仅能扶正祛邪,防止哮喘复发,而且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避免了患者长期服药的痛苦,临床依从性高。

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病的理论依据

中医学认为哮喘主要是因为痰饮久伏,遇邪而触发。如《诸病源候论》中“内有窠臼伏饮,因外邪引动而发”而“内有窠臼伏饮,实为本病时作时止之根由”。《活幼心书》中“有风生痰,痰实不化,因循日久,结为顽块……风痰渐紧,气促而喘,而成痼疾”。痰饮的形成则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肺为水之上源,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失宣肃,水道不得通调致水液停滞而成痰饮;脾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而成痰;肾为水脏,水液的正常输布有赖于肾的气化蒸腾,若肾虚水液不化,则凝而成痰。因此,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均可致“痰饮内生”。而肺脾肾功能不足,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更易感触外邪,外邪引动伏痰而导致哮喘的发作。因此,防治哮喘应着重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化体内伏痰而去除哮喘发作的病理基础;二是扶机体正气以对抗外邪侵袭。中医学认为人的体表与内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机能上有着密切联系。分而言之主其内,主其外合而言之则为一个整体系统,施治于外即作用于内。因此中医名家吴师机云:“按其位,循其名,核其形,就病治之,皮毛隔而毛窍通,不见脏腑恰直通脏腑也。”又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穴位贴敷疗法是在患者体表穴位贴敷药物,通过药物、俞穴、经络的综合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外敷药物均为祛痰利气、散寒逐饮之品。现代研究表明:贴敷疗法可以调节机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使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内分泌功能有所改善,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力,通过剌激穴位和药物吸收,可直接或间接反射性地调整神经系统功能,有利于机体康复。

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哮喘的要点

冬病夏治,三伏天穴位敷贴疗法在防治儿童哮喘中疗效显著,倍受青睐。具体如下:

1、穴位贴敷法治疗哮喘常选用宣肺化痰、辛温通散、祛风活血类药物,如麻黄、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等。例:组方:l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姜汁适量。其中白芥子理气祛痰,延胡索辛散温通,且可刺激穴位,起到祛除伏痰的作用甘遂行水逐饮,麝香开窍醒神,细辛散寒温肺,且有抗变态反应的作用。根据患者病情,选用其中部分药物,将之按一定的比例共研成细末,用渗肤液调成糊状,分摊在医用冷敷贴上,待敷贴用。

2、取穴常用肺俞、脾俞、膻中、神阙、肾俞、膈俞等穴位,再配合上天突、风门、定喘、膏肓、志室、中脘、足三里等。根据患者病情辨证取穴。

3、贴敷时间:l每一伏的第一天,是敷贴的最佳时机。每10天贴1次,连续贴3次,为1个疗程,并且连续贴3年。三伏贴一般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以前贴完药饼。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午时,中医认为此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若刚贴完药饼,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为确保疗效,一般药饼须贴4~6小时。刚贴上去时感觉凉凉的,稍微过一会儿,局部会有发痒、发热,一定要贴过午时,如果无特别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

4、穴位敷贴中的注意事项: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皮疹以及肿瘤,或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的患者,禁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前做好准备和解释工作,交待施治中的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皮肤比较敏感的患者,需仔细观察敷贴过程中皮肤的反应,若灼热刺痛、发痒发热明显,则应及时取下药物。贴敷时注意保暖,切忌当风。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春暖杏林透皮技术品牌运营中心,由春暖杏林品牌运营中心原创首发,最终解释权归原春暖杏林所有。由春暖杏林(







































白癜风治疗最好方法
北京白癜风价格


转载注明  http://www.pbemw.com/hbyx/8689.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肺肿病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