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内家拳要避免ldquo三害rd

时间:2021-2-24来源:肺肿病常识 作者:佚名 点击: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正规吗 http://m.39.net/pf/a_4892466.html

形意拳祖师李洛能先生在《形意拳谱》的“初学入门规矩”中说道:“练习拳术,不可自专自用而固执不通。若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沉重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浮则神意涣散。要而言之,身外形顺者,无形中自增力气。身内中和者,无形中自生灵气。”简单地说,就是初习拳术,要打破主观陈建,在力、气、沉重与轻浮四个方面都不偏执。简单地说,在初学形意、八卦的时候,不可上来就去追求所谓的神意、气、发力等等,而是要先求随顺,去找外三合,也就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形顺则自然气顺、自然神意空灵。形体运动能够随顺自然,自然就会神清气爽,如此自然可以轻重缓急随心所欲。

如果初学形意拳、八卦掌者,上来就去追求所谓的上乘功夫,总是去找神意方面的感觉,而忽略架式形体的规矩,这就是邋等而求,就不可避免的烦了内家拳的“三害”。所谓“三害”,形意拳和八卦掌的历代前辈都多次强调。李洛能祖师说:“初学武术,谨当切忌三害,三害不明,练之足以伤身,明者自能得道。三害者,一拙力、二努气、三挺胸拔腹是也。”下面分别说明“三害”的表现和害处。

一、拙力。在这个方面犯错误的人非常多,尤其是一些年轻的练习者,他们有的是为了追求外在的刚劲有力,有的是受到了影视作品武打表现形式的影响。在练功中,他们一味去追求“发力”,甚至刻意加强脚上的震跺来提升所谓的“震撼”感觉,实际上这都是犯了拙力的毛病。如果说在追求“明劲”的阶段,这么练练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练了三年五年、甚至是十几年的内家拳后,还去追求这类的表现形式,那可谓就是失去了内家拳的内涵与境界了。我的三皇炮捶师父刘长波先生曾说过:“练习拳术分四个阶段,一骤、二轻、三柔、四刚。刚开始通过骤然的发劲去找那种周身统一整劲,慢慢就要去求轻求柔了,最后运柔成刚,这时的刚才是真正的内家劲力。”这个说法,也是符合形意拳和八卦掌的,甚至是符合一切的传统拳术。所以初学武术者,千万不要仅仅以外在发力是否刚猛、是否能够练得“震山响”,来判断某人功夫境界的大小,这其实还都是明劲阶段的东西,有些甚至连明劲都不是,有的仅仅是拙力。那么,如果过于拙力,有何害处呢?李洛能先生说:“如练拙力,则四肢百骸血脉不能流通,筋络不能舒畅,全身发拘,手足亦不能活泼,身为拙力所滞,滞于何处,何处成病。”可见,一味追求拙力和外在刚劲者,身体会僵滞不通。由于其气劲的凝滞,其身法、步法必然不得灵动,经络气血也必然由于精神的紧张而障碍。其不但技击不可得,健康亦难以收效。孙禄堂先生更是说道:“滞于何处,何处为病,轻者肉中发跳,重者攻之疼痛,甚之可以结成疮毒诸害。”笔者在平时的走访中,也曾见过一些毕生追求刚猛发力者,有些身上起了很多痞块,甚之有些的确如同孙禄堂先生所言,得了火疮肿毒之病患,可不慎欤?!

二、努气。这一类的表现,大概分两种情况。其一是为了发出表面刚猛的劲力而去刻意擤气和腹部纳气;其二是初学者刻意地追求动作与呼吸的配合,在经过相对长时间的练习后,在体力不支的情况下,其还去强制保持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反而造成了憋气、胸闷等负面效应。这两种情况都是要避免的。对于初学者而言,刚开始练拳,不要去

转载注明  http://www.pbemw.com/fzbcs/12440.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肺肿病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