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之新生儿病硬肿症
硬肿症是新生儿由于受寒、早产、感染、窒息等原因引起的病证,临床从局部甚至全身皮肤、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为特征。本病在寒冷的冬春季节多见,若由于早产或感染所引起,夏季亦可发病。多发生在生后7-10天的新生儿,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多见。本病预后较差,病变过程中可并发肺炎和败血症,严重者常合并肺出血而引起死亡。
古代医籍中没有硬肿症专门记载,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胎寒”、“五硬”中。80年代以来对硬肿症的认识更加深入,认为其病机除阳气虚衰、寒凝血涩外,与血瘀密切相关,治疗中运用温阳活血药取得良效。中西医结合治疗降低了硬肿症的死亡率。
西医学称硬肿症为新生儿硬肿症。
病因病机
硬肿症的病因主要是胎禀虚弱及感受寒邪,少数则因感受温热之邪而致。
初生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尤其双胎儿、早产儿先天禀赋不足,阳气虚弱为发病之内因,小儿出生之后护理、保暖不当,感受寒邪为主要发病之外因,亦有部分患儿由于感受温热之邪而发病。
硬肿症病变脏腑在脾肾,阳气虚衰、寒凝血涩为主要病机。
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先天禀赋不足之小儿感受寒邪,直中脏腑,伤脾肾之阳,或生后感受它病,阳气虚衰,致寒邪凝滞,气滞血瘀而发病。
脾阳不振,水湿内停则见水肿,寒侵腠理,肺气失宣,肌肤失调,皮肤硬肿加重。肾阳虚衰,阳气不能温煦肌肤,营于四末,故身冷肢厥。阳虚则寒,寒凝则气滞血瘀,致肌肤僵硬,色呈紫暗。严重者血不循经而外溢。阳气虚极,正气不支,引起阳气衰亡,可见气息微弱,全身冰冷,脉微欲绝。
另有少数患儿因感受湿热之邪,毒热蕴结,耗气伤津,阴液不足,血脉不充,血行涩滞,气血运行不畅,亦可致肌肤硬肿。
?临床诊断
1、病史处于寒冷季节,环境温度过低或有保暖不当史;严重感染史;早产儿或足月小样儿;窒息、产伤等所致的摄入不足或能量供给低下。
2、临床表现早期哺乳差,哭声低,反应低下,病情加重后体温35’E,严重者30’E,腋温—肛温差由正值变为负值,感染或夏季发病者不出现低体温。硬肿为对称性,依次为双下肢、臀、面颊、两上肢、背、腹、胸部等,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多脏器功能损害。??
阳气虚衰型新生儿硬肿症
症状:全身冰冷,肌肤板硬而肿,范围波及全身,气息微弱,僵卧少动,哭声低怯,吸吮困难,反应极差,皮肤暗红,尿少或无,面色苍白,唇舌色淡,指纹淡红不显。
寒凝血涩型新生儿硬肿症
症状:全身欠温,四肢发凉,肌肤硬肿,难以捏起,硬肿多局限于臀、小腿、臂、面颊等部位,色暗红、青紫,或红肿如冻伤,哭声较低,精神萎靡,反应尚可,或伴呼吸不匀,气息微弱,指纹紫滞。
预防
做好孕妇保健,尽量避免早产、产伤、窒息。寒冷季节做好新生儿保暖,调节产房内温;度为20度左右,尤其注意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的保暖工作。
????护理
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患儿衣被、尿布应清洁柔软干燥,睡卧姿势须勤变换,严防发生并发症。对吸吮能力差的新生儿,可用滴管滴奶,必要时鼻饲,或静脉点滴葡萄糖注射液、血浆。?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肺结核知多少
- 下一篇文章: 肺心病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有何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