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肿痛咽炎喉炎扁桃体炎的病因
咽喉肿痛(咽炎、喉炎、扁桃体炎)的病因分析
咽喉肿痛一证,多见于喉痈、喉风、喉痹、乳蛾等诸疾。当然本证也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和“慢性咽喉炎”等病症。
本证的病因病机与肺、胃有关,因咽接食道,通于冒,喉连气管,通于肺,如果外感风热之邪熏灼肺系,或肺胃二经郁热上壅而致咽喉肿痛者,属实热证;如肾阴亏耗,阴液不能上润咽喉,虚火上炎,而致咽喉肿痛者,属阴虚证。
1.实热型
症状:咽喉红肿灼热,疼痛甚剧,吞咽不利,若伴有咳嗽、口渴、便秘、有时寒热头痛者,多为外感风热与肺胃实热之证。治则:清泄肺胃之热,消肿利咽。以取手太阴、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少商、尺泽、合谷、内庭、关冲、角孙、涌泉。
▲少商穴
少商穴是人体肺经最末的一个穴,属手太阴肺经。位于手指,拇指末端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有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主治咽痛喉肿、中风、中暑、昏厥、发热、癫狂、癔病等证;操作方法为向腕平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涌泉穴
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角孙穴
角孙,经穴名。出《灵枢·寒热病》。属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布有耳颞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主治耳部红肿,目赤肿痛,目翳,颊肿,齿痛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壮;
▲尺泽穴
尺泽,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鬼受、鬼堂。属手太阴肺经。合(水)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和头静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部烦满,咽喉肿痛,肘臂挛痛等。直刺0.3-0.5寸。
▲关冲穴
关冲穴是针灸穴位名,为手少阳三焦经的井穴,在手环指尺侧端,距指甲角0.1寸。常用于咽喉肿痛、头痛、热病及其昏厥的治疗。
▲合谷穴
合谷,出《灵枢·本输》。别名虎口。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而有桡神经浅支,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并有手背静脉网,近侧为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㖞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等。
▲内庭穴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在足背当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主治:齿痛,咽喉肿病,足背肿痛等。
随症加穴:①咽喉肿痛者,加鱼际;②吞咽不利者,加天突;③便秘者,加天枢;④寒热头痛者,加大椎、风池。灸法:
(1)灯火灸:一般暴灸1次即可,个别患者翌目再作第2次。
(2)艾炷隔蒜灸:每次选3~4穴,每穴灸3~5壮,每日灸1~2次,4次为1疗程
方义:本方统治咽喉肿痛之属于实热证者。方中少商为手太阴经之井穴,取之以清泻肺热;尺泽为手太阴经之合(水)穴,取之以泻肺经之实热;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内庭为足阳明经之荥穴,二穴功能疏泄阳明之郁热,配以三焦经之井穴关冲、角孙以加强清泄肺胃之热;更取足少阴之井穴涌泉,以滋阴降火。数穴协用,共奏清泄肺胃之热而达消肿利咽之效。
2.阴虚型
症状:咽喉稍见红肿,兴痛较轻,或吞咽之际觉有痛楚,午后微有热象,脉细数,临夜证情较重。
治则:滋阴降火,清咽消肿。以取足少阴、手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太溪、照海、涌泉、鱼际。
随症加穴:①吞咽疼痛者,加天突、虎口;②午后微热者,加大椎。
灸法:
(1)艾炷着肤灸:每次选2~3穴,多选用四肢部穴位。每穴灸3~5壮,艾炷如麦粒或绿豆大,每日灸1次。
(2)黄连敷灸:取黄连3份,吴茱萸2份,上药共研细末,混匀,贮瓶备用。治疗时取上药适量,加米醋调如糊膏状于晚上入睡前敷于双侧涌泉穴,油纸覆盖,胶布固定。翌目晨取去。每日敷灸1次,3次为1疗程。
(3)针上加灸:先以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然后于针尾上点燃艾圆灸之,艾炷如蚕豆大,每穴灸3~5壮,每日或隔目1次。
方义:本方统治咽喉肿痛之属于阴虚证者。方中大溪为足少阴经之原穴,涌泉为足少阴经之井穴,照海为足少阴经和阴跷脉之交会穴,此两脉均循行于喉咙,故取上述三穴以滋阴降火;鱼际为手太阴经之荥穴,取之以清肺利咽而消肿。
- 上一篇文章: 猪突然拉血水,是什么原因该怎么防治
- 下一篇文章: 遇到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莫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