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师表回忆本溪钢校刘智庆老师

时间:2022-8-31来源:预防治疗 作者:佚名 点击:

北京湿疹医院那个好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426/8890894.html

一代师表——回忆本溪钢校刘智庆老师

晴朗

(一)

年12月4日中午,李森林从青岛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从冷福绵老师那里听说,刘智庆老师已于11月28日去世了。

我脑子嗡的一下,感到不可能啊!8月份聚会时还好好的,怎么可能说走就走了呢?

第二天一早,我就急切地去了刘智庆老师家,代表森林、建贞、集芳、淑苓、魁喜、光喜、秀英等各位在外地的同学向刘老师的老伴金昌炽老师及其儿子宏生、女儿晓雯表示了慰问,向刘老师表示沉痛哀悼。并详细了解了刘老师病重到病逝的过程。

据金老师讲,在病逝的三天前,他就说胃疼,一直在吃药,但是并不算严重。11月27日上午,老两口还到超市买了一桶豆油,由刘老师拎着回的家。晚六点多钟就说胃疼的厉害,医院吧,他说不用,医院,在家里躺一会就好了。到了晚上10点钟,胃疼又发作,出现翻身困难,并剧烈呕吐,把晚上吃的东西都吐出来了,金老师赶忙给他收拾了。

这时金老师有些害怕了,就说给孩子打电话,医院吧,刘老师仍然坚持不要,说大半夜的惊动孩子干什么,等天亮了到观山悦社区小诊所打点滴就好了,结果老两口一直折腾到凌晨4点。

这时,刘老师说特别饿,要喝点粥,金老师就赶快去煮了粥,喂他时,结果一口也没喝进去。

到了早上8点钟,儿子宏生来了,一看情况不对,赶医院。结果到11点就不行了,医生告诉家属准备后事,家属都不相信,全都懵了。

刘老师临走时,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就撒手人寰,驾鹤西去了。

现在回想起来,从头一天晚上6点发病,到第二天上午11点去世的17个小时里,刘老师本人和老伴对病情的严重性出现误判。其实晚上6点剧烈胃疼就可能是心绞痛,在晚上10点出现翻身困难很可能就是心肌梗塞所致,继而引发呕吐,可能就是心力衰竭的迹象。早上4点时,心脏血管可能已经大面积堵塞,心肌出现梗死,其实已经相当危急了,但是自己对这些全然不知,错过了抢救的最佳时机。

刘老师早在前年就发现心肺功能有问题,经常有哮喘,女儿医院确诊为肺心病,住进了重症监护室,住10天院后,病情好转了,他坚决要求出院,医院劝他继续住院治疗一段,实在不愿意继续住重症监护室,可以转到普通病房,可是他决意不肯,出院后他执意的认为,通过锻炼可以恢复。大夫不让他剧烈运动,因为哮喘不便运动,结果出院不久他就开始打乒乓球,希望通过锻炼身体的方法战胜疾病,金老师也没能阻止得了,所以他的肺心病就没有彻底治愈,为后来埋下了致命的祸根。

(二)

时光追溯到43年前,年秋季开学,那时我在本溪钢校读中专,两年读书生活进入了第二年,高玺魁老师不再担任我们的班主任了,由刘智庆老师继任我们的班主任。他教我们代数课,平面几何课,后来又教我们高等数学课。一直给我们送到毕业。

那个时候,刘老师40刚出头,风华正茂,年富力强,正值人生最好的时光。一米七八的个儿,身材高大匀称,腰板总是挺得很直,穿着一套深蓝色笔挺的中山装,目光深邃,炯炯有神,远远望去,那真是一代师表,可见刘老师身体素质之好以及在读书时就受到过良好的各方面训练。

讲课的时候,他一板一眼,十分认真,非常严谨,一丝不苟。严格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讲稿进行讲解,从来不借题发挥的讲一些与课程内容无关的话。

那个时候,我们都是工农兵学员,文化基础很差,参差不齐。他总是循循善诱,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耐心的做辅导,对学习差点的同学也严格要求,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差的同学。

本溪钢校有一个多年形成的优良传统,学生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后跑早操。他每天总是早早的起来,赶在起床的铃声响起之前,来到我们班同学的寝室,督促每个同学按时起床,按学校的要求集体出操,他自己也跟在出操队伍后面跑。班级里有几个年龄较大的同学经常偷懒,他就不厌其烦的到房间里一个一个抠起来,参加跑早操。当时他们还不太满意,现在回想起来,刘老师真是苦口婆心,像个家长对待孩子一样。

那时,每逢周六学校都要组织各个班级大扫除,清扫屋里的垃圾,擦桌子,擦玻璃,拖地面。拖把在地面拖来拖去就脏了,放到水桶里洗,这时谁也不愿意伸手去拧干,都嫌脏,就从水桶里捞出来又去拖地,搞得满地都是水。

这时刘老师走进教室,没有批评任何人。我看到他主动地哈下腰,挽起了袖子,第一个拿起拖把用手拧干,然后交给同学们再去拖地。就这么一个动作,无声的教育了周围的每个同学。于是好几个同学也照样子学了起来,把地面擦得干干净净。

通过这一次的示范,无声地教育了班级每一个同学。这是我在本溪钢校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班级里,刘老师历来是讲究原则的,树立正气,反对歪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都是旗帜鲜明的,从不和稀泥,当老好人。对那些整天不学无术,专门讲一些政治口号来吓唬人的人,他很反感。他用实际行动加以抵制,引起了一些人对他的不满,他并不在乎。他还采取一些实际行动来鼓励和支持愿意学习的同学开展学习。

在他的鼓励下,我们组织了一个学哲学小组,有15名同学参加,我担任组长,每周末开展一次学哲学活动,他每次都参加,而且还利用学哲学小组的平台,结合高等数学教学给我们系统的讲授了马克思的数学手稿,等于给我们开了一门选修课,丰富了我们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

刘智庆老师(右二)李森林(右一)

李树堂(左二)本文作者(左一)

(三)

年10月15日,是我毕业留校后到人事处报到正式参加工作的日子,我被分配到数学教研室。当时,数学教研室还有李国殿老师,张炎生老师,王闺训老师,刘万成老师,冷福绵老师等。刘智庆老师是我们教研室主任。

刘老师是年从西北大学数学系毕业的高材生,来到本溪后,先是分配在本钢业余大学,后来调到本溪钢校。开始时,我是给刘智庆老师当助教,后来也给李国殿老师当过助教,上课时就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听课,课后负责批改学生作业,晚自习就到教室给学生辅导答疑。

年8月,我从北京钢校进修回来后,才开始独立给学生上少量的高等数学课,每周不超过六节课,直到年,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我才逐渐熟悉了教学工作,这时我每周才可以上8节到12节课。

刘智庆老师要求很严,年轻教师不让上太多课,要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课时量。当时数学教研室年轻教师有关继坤、刘敏、蔡康胜和我。

记得在我们正式登上讲台之前,刘老师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反复地在数学组教师的范围内试讲,请各位老师提意见,他还亲自动手给我们修改过讲稿。

他很讲究讲课的艺术性,如何从前一节课内容的复习中,引出新课的内容,新课讲解要主题突出,一气呵成,新课内容结束后,还要进行总结和布置作业,使学生有完整的概念。时间的控制和分配上要有节奏,钢校历来是每次课两小节连着上,两节课共计90分钟,复习旧课内容不能超过15分钟,总结新课内容不超过5分钟,其余时间是讲新课。他还要求我们讲到最后一句话,刚好听到下课铃声,这是最难做到的。

他对板书也提出很高要求,不允许反复擦黑板,每小节课45分钟,要从第一块黑板写到最后一块黑板,板书内容不要太多。这样便于学生记笔记。这对于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要求,在我一开始登上讲台时就形成刻骨铭心的印象,铭刻在心,为我日后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每当我回忆起那段人生经历时,就从内心里感谢刘智庆老师,他既是我中专时期的班主任,又是我从事教师工作的引路人。

刘老师具有独立知识分子的骨气和人格魅力,性格耿直,说话从来是直来直去,从不会奉承人,也不会圆滑,一是一,二是二,他经常说,我是靠本事吃饭,我不求人。他是在恢复高校职称评定后,在本溪冶专第一批晋升副教授的,那时候,全校副教授以上的数量还比较少,而正教授,全校仅有吴永义一个。可惜文化大革命中断了职称评定,耽误了他们那一代人,等到刘老师应该晋升正教授时,已经到了退休年龄。

(四)

刘老师应该是出生在年,去世那年是83岁。人过七十古来稀,他活了八十三也算是高寿了,毛泽东也不过就活到这个岁数。尽管他的亲人,他的同事,他的学生都很悲痛,很难接受他突然离去的现实,但是,人生有命,每个人都必定有这么一天,这是自然法则,无法抗拒。

使我们聊以欣慰的是刘老师活着的时候生活质量很高,他对待工作、对待教育事业极端负责,满腔热枕,在学校的教师中可以称为是一代师表。他对待生活是乐观向上,每一天的生活都很有意义,很有规律,他临走的前几天还每天去打乒乓球。走的时候也是说走就走,没有拖累子女和身边的人,没有给任何人添麻烦,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常说的那句话:我靠本事吃饭,我不求人。

刘老师走了,他给我们留下许多精神遗产,作为他的学生,应当如何评价他的一生呢?我想来想去,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生的磊落,死的尊严"。

刘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可是他的精神永存,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希望他在天堂里仍然有尊严地活着……

编辑:一寸丹心

请您

长按

转载注明  http://www.pbemw.com/yfzl/14506.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肺肿病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