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部分血液病诊断疗效标准期末考试

时间:2021-4-8来源:饮食治疗 作者:佚名 点击: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呀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526/4629682.html

最新的人卫社《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本科教材删去了绝大部分疾病的诊断标准(其实是移到另一本教材——《临床医学概论》中去了),故整理该版本,供还在校的亲期末复习时参考。

但需要明确的是,教材和考试都是落后于现实中最新情况的,小编也在制作指南共识版,敬请期待。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国内诊断标准

①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②骨髓至少一个部位增生低下或重度低下(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做骨髓活检,显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

③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PNH、MDS、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AAH、PMF、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再障是一组异质性疾病,不同类型的AA治疗原则和预后不同。诊断为AA后,应再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综合分析进行分型:

二、缺铁性贫血

(一)储铁缺乏(ID)的诊断标准:

符合以下任何一条即可诊断

①血清铁蛋白(SF)<12μg/L;

②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

(二)缺铁性红细胞生成(IDE)的诊断标准:

符合储铁缺乏的诊断标准,同时有一下任何一条符合者即可诊断

①转铁蛋白饱和度<0.15;

②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全血),或血液锌原卟啉(ZPP)>0.96μmol/L(全血),或FEP/Hb>4.5μg/gHb;

③血清铁蛋白(SF)<12μg/L(国内诊断缺铁的标准有采用<14μg/L或<16μg/L,一般主张将SF<12μg/L表示储铁耗尽,SF<20μg/L表示储铁减少);

④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浓度>26.5nmol/L(2.25mg/L)(RDsystems)

(三)缺铁性贫血(IDA)的诊断标准:

符合第①条和②~⑨中任何两条以上者即可诊断为IDA

①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男性Hb<g/L,女性<g/L,孕妇<g/L;MCV<80fl,MCH<27pg,MCHC<0.32;红细胞形态可有明显低色素表现;

②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③血清(血浆)铁<8.95μmol/L(50μg/dl),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

④转铁蛋白饱和度<0.15;

⑤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⑥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全血),或血液锌原卟啉(ZPP)>0.96μmol/L(全血),或FEP/Hb>4.5μg/gHb;

⑦血清铁蛋白(SF)<12μg/L(国内诊断缺铁的标准有采用<14μg/L或<16μg/L,一般主张将SF<12μg/L表示储铁耗尽,SF<20μg/L表示储铁减少);

⑧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浓度>26.5nmol/L(2.25mg/L)(RDsystems);

⑨铁剂治疗有效。

三、巨幼细胞性贫血(MA,MgA)

(一)叶酸缺乏的MgA

1、临床表现:

①一般贫血症状;

②常伴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腹泻等,舌质红,表面光滑。

——————————————

2、实验室检查:

①大细胞性贫血,MCV>fl,多数细胞呈大卵圆形,Ret常减低;

②WBC和PLT数可减少,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者>5%或6叶者>1%);

③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系有典型巨幼红细胞生成且>10%,粒系及巨核系亦有巨型变;

④生化检查:血清叶酸测定(放免法)<6.91nmol/L(3ng/ml),红细胞叶酸测定(放免法)<nmol/L(ng/ml)

具备上述生化检查,同时具有临床表现,诊断为叶酸缺乏者。叶酸缺乏者如有临床表现加上实验室检查里的①和③或②者,诊断为叶酸缺乏的MgA。

(二)维生素B12缺乏的MgA

1、临床表现:

①、②与叶酸缺乏的MgA患者表现相同。

③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脊髓后侧束变性)表现为下肢对称性深部感觉及振动感消失等,亦可同时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及精神忧郁。

——————————————

2、实验室检查:

①、②、③与叶酸缺乏的MgA患者表现相同。

④生化检查:血清维生素B12测定(放免法)<74~pmol/L(~ng/ml);红细胞叶酸测定(放免法)<nmol/L(ng/ml)。

具备上述生化检查,诊断为维生素B12缺乏,这类患者可同时伴有临床表现①、②、③(或仅③),如加上实验室检查里的①和③或②项者,诊断为维生素B12缺乏的MgA。

而检测血清内因子阻断抗体,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维生素B12进行吸收试验可进行恶性贫血的诊断。

四、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1)临床表现符合PNH;

(2)有肯定的血红蛋白尿发作或血管内溶血的直接/间接证据;

(3)实验室检查证明有补体敏感的RBC群存在:

①蔗糖溶血试验、热溶血试验、Rous试验为PNH筛选试验;

②标准化的酸溶血试验和检测CD55及CD59这两种常见的血细胞表面锚蛋白相关抗原的表达情况是确诊试验。

五、急性白血病

(一)FAB分型要求,

1、髓系原始细胞≥30%可诊断为AML;

2、原幼淋巴细胞≥30%可诊断为ALL;

(二)WHO分型要求,

1、髓系原始细胞≥20%可诊断为AML,但有t(8;21)(q22;q22),inv(16)(p13.1q22)或t(16;16)(p13.1;q22),t(15;17)(q22;q12)的患者,无论原始细胞比例为多少,均应诊断为AML;

2、原幼淋巴细胞≥25%可诊断为ALL;但国内外指南共识已经普遍认为,原幼淋巴细胞≥20%(ANC)即可诊断为ALL。

≥20%/≥2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标准释疑

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一)慢性期(CP)诊断标准

具有下列四项者诊断成立(50%通过常规方法确诊/85%在慢性期确诊)

①贫血或脾明显肿大;

②血象:外周血WBC≥30×10^9/L,粒系核左移,原始细胞(I型+II型)<10%,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有少量有核红细胞;

③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至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中、晚幼粒和杆状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I型+II型)≤10%;

④NAP积分极度降低或消失;

⑤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阳性;

⑥CFU-GM培养显示集落或集簇较正常明显增加;

(二)加速期(AP)诊断标准

凡出现下述二项者考虑已进入本期:

①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加重及/或骨骼疼痛;

②脾进行性肿大和白细胞增多,治疗无效;

③非药物引起的(与治疗无关的)血小板进行性降低或增高;

④血中及/或骨髓中原始细胞(Ⅰ型加Ⅱ型)10%~19%;

⑤外周血嗜碱粒细胞≥20%;

⑥骨髓中有显著的胶原纤维增生;

⑦出现Ph染色体以外的其它染色体异常;

⑧对传统的抗慢粒药物治疗无效;

⑨CFU-GM增殖和分化缺陷,集簇增多,集簇和集落的比值增高;

(三)急变期(BP)诊断标准

具备下述之一者可诊断为本期:

①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Ⅰ型加Ⅱ型)或原淋加幼淋,或原单加幼单≥20%;

②外周血中原始粒加早幼粒细胞≥30%;

③骨髓中原始粒加早幼粒细胞≥50%;

④有髓外原始细胞浸润。

⑤此期临床症状、体征比加速期更恶化;CFU-GM培养呈小簇生长或不生长。

七、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及相关疾病

(一)CLL的诊断

①外周血B淋巴细胞绝对值>5x10^9/L,血涂片显示不典型细胞>55%,且持续增高≥3个月,骨髓中淋巴细胞≥40%;

②细胞表达:B细胞抗原(CD19、CD20、CD23)阳性,同时CD5阳性,无其他B细胞标志;Ig轻链呈单克隆κ型或λ型;低密度的表面Ig,CD79b、CD20。排除其他可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疾病者。

(二)相关疾病

1、如果达不到CLL诊断标准,髓外(通常为淋巴结)肿瘤细胞具有CLL的形态学和免疫学表型,应诊断为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

2、单克隆性B淋巴细胞增多症(MBL):当外周血存在单克隆B淋巴细胞但其绝对值<5×10e9/L,同时无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临床症状,无肝脾淋巴结肿大等体征时,应诊断为MBL。

八、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1、临床有多血症表现

①皮肤、黏膜呈绛红色,尤以两颊、口唇、眼结合膜、手掌等处为著。

②脾大。

③高血压或病程中有过血栓形成。

2、实验室检查

①RBC及Hb数量明显增加,未治疗前多次Hb≥g/L、RBC≥6.5×10e12/L(男);Hb≥g/L、RBC≥6.0×10e12/L(女)

②血细胞容量绝对值增加,51-Cr标记法显示RBC容量的绝对增加值超过本单位参考值+2SD

③红细胞比容增高,男性≥0.54,女性≥0.50;

④无感染及其他原因引起的WBC多次>11×10e9/L;

⑤PLT多次>×10e9/L;

⑥外周血NAP积分>;

⑦骨髓象显示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红/巨核系均增生,尤以红系细胞为显著。

3、能除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肺心病、先天性血红蛋白异常等)

4、能除外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大量出汗、严重呕吐、腹泻等引起的暂时性RBC增多)

具有上述1中任何两项,加上2中①、②项,再加上3即可诊断为PV

九、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1、临床表现:可有出血、脾脏肿大、血栓形成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2、实验室检查:

①PLT>0×10^9/L;

②血片中PLT成堆,有巨大PLT;

③骨髓增生活跃或以上;或巨核细胞增多、体大、胞质丰富;

④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

⑤PLT对胶原诱导的聚集反应降低,而对肾上腺诱导的聚集反应消失

3、可除外其他MPN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

十、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1、脾明显肿大;

2、外周血象出现幼稚粒细胞和(或)有核红细胞,有数量不一的泪滴状红细胞,病程中可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增多或减少;

3、骨髓穿刺多次“干抽”或呈“增生低下”;

4、脾、肝、淋巴结病理检查示有造血灶;

5、骨髓活检病理切片显示纤维组织明显增生。

上述第5项为必备条件,加其他任何两项,并能排除急性骨髓纤维化及继发性骨髓纤维化,可诊断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十一、浆细胞骨髓瘤(MM)与相关疾病

(一)浆细胞骨髓瘤的诊断

诊断至少需要一个主要和一个次要标准或三个必须包括(1)和(2)的次要标准。这些标准必须出现在有症状,疾病正在进展的病人。

1、主要标准:

(1)骨髓浆细胞增多(30%)

(2)活检示浆细胞瘤

(3)M蛋白:血清IgG35g/L,IgA20g/L;尿本-周蛋白1g/24h

2、次要标准:

(1)骨髓浆细胞增生(10%-30%)

(2)M蛋白:出现但少于以上B标准

(3)溶骨病损

(4)正常免疫球蛋白降低(正常的30%):IgG6g/L、IgA1g/L、IgM0.5g/L

(二)浆细胞白血病

与MM鉴别的主要依据是外周血浆细胞数:当外周血浆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0%以上,或外周血浆细胞绝对值≥2×10e9/L时,诊断为PCL

(三)浆细胞瘤

浆细胞瘤是克隆性的浆细胞增生,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与多发性骨髓瘤相同,不同的是浆细胞瘤表现为骨骼内或骨外孤立性生长。

1、孤立性浆细胞瘤的诊断标准

①单个骨或软组织浆细胞瘤;

②骨髓中无单克隆浆细胞增生;

③无M蛋白,或有少量M蛋白但随单个浆细胞瘤消失而消失;

④不符合浆细胞骨髓瘤的诊断标准。

——————————————

2、髓外浆细胞瘤

①原发于骨髓和骨骼外的浆细胞瘤,经病理证实;

②骨髓象/骨骼正常;

③无浆细胞骨髓瘤相关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

十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上一般将出血症状、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脾脏不肿大、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伴成熟障碍、抗血小板抗体增高、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为主要诊断标准。

1、至少两次化验检查血小板为减少,血细胞形态无异常。

2、脾脏一般不肿大

3、骨髓检查发现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需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十三、血友病

无论是否存在出血的表现/是否有家族史,一旦确定FⅧ:C或FⅨ:C显著降低,而vWF无明显减少,排除获得性因素后,即可诊断为血友病A或B。

十四、弥散血管内凝血

1、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如感染、恶性肿瘤、产科意外、大型手术及创伤等。

2、有下列2项以上临床表现:

①严重或多发性出血。

②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③广泛性皮肤、粘膜栓塞、灶性缺血性坏死、脱落及溃疡形成,或不明原因的肺、肾、脑等脏器衰竭(简言之,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

④抗凝治疗有效。

3、实验检查指标:

同时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

PLT<×10e9/L或进行性下降。

②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降。

③血浆FDP>2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阳性),或3P试验阳性。

④PT缩短或延长3S以上(或APTT缩短或延长10S以上),或动态变化。

⑤外周血涂片:破碎/异常红细胞>10%。

⑥血沉<15mm/h。

参考资料:

1、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临床血液学检验/许文荣,王建中主编.—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3、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夏薇,陈梅婷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潇洒过寒冬

对期末考有帮助?那就赞赏下吧



转载注明  http://www.pbemw.com/yszl/12883.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肺肿病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